《中国低碳发展报告(2013)》发布

  • 文章作者:康珊

1月10日,《中国低碳发展报告(2013)》发布会暨第三届中国低碳发展论坛在清华大学召开。专家认为,低碳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应纳入地方发展规划的顶层设计。

创始于2010年的《中国低碳发展报告》是我国首部综合性、专业性、原创性的低碳发展研究报告,由清华大学气候政策研究中心编写,旨在为中国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借鉴和帮助,并对中国低碳发展的政策执行和制度创新进行全面评估、分析与总结。

低碳经济建设形势较为严峻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中国气候变化首席谈判代表苏伟在会上表示,当前,加强绿色、低碳经济的发展已成国际共识,各国都依照自己的国情探索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对于我国低碳发展现状,苏伟说,从国内来看,由于之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较为粗放,目前建设低碳经济的形势较为严峻;从国际层面看,各国对我国低碳发展预期有所提高。因此,我国应继续坚持并加强低碳经济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这不仅是对中华民族负责,亦是对全人类负责。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低碳经济研究院院长何建坤认为,低碳发展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特征,而低碳发展模式也将成为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迫切需要转变增长方式。何建坤说,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支柱和突破口,意味着能源领域颠覆性技术的重大突破和能源供需系统的根本性变革。

低碳发展制度创新成效显著

《中国低碳发展报告(2013)》指出,“十一五”以来,我国节能监管和政策执行体系发生了变革。节能目标责任制的建立将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以专业工业管理部门为执行主体的“条”型架构政策执行体系,转变为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为执行主体的“块”型体系。这是迄今为止中国节能监管体系中最为重大的结构性变革,也是近年来中国低碳发展中最引人注目的制度创新。

清华大学气候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齐晔认为,“中国在低碳发展政策执行和制度创新上,态度认真、行动积极、成效显著,在政治共识和领导力方面为世界作出表率。然而,由于发展阶段、技术基础和体制机制的限制,中国的低碳发展仍任重道远。在可预期的未来,大规模、高速度的城镇化将可能取代出口成为拉动高碳增长的关键因素,值得特别关注。”

通过试点探索低碳发展途径

由于当前尚未找到协调经济增长和低碳发展的根本途径和方案,中央政府试图通过地方试点探索新的低碳发展政策和制度。

专家认为,试点是中国低碳发展政策和制度创新的关键途径。地方政府充分利用领导优势、规划优势、执行优势和资源优势,推动了低碳试点工作的发展。两年来,低碳试点在能力建设、低碳发展手段、低碳内涵等方面确实做了大量探索。然而,目前各试点地区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各方对低碳发展的认识和理解还存在局限甚至误区,致使低碳发展目标还不够明确,低碳发展重点和特色不突出,因此还需要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中不断加强对低碳发展的认同。

专家认为,中央层面需加强对低碳试点地区的支持,包括提供资金、出台优惠政策、组织开展培训与讨论,对地方结合实际的低碳探索进行有益指导,并适当扩大试点规模以提高示范政策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