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的功能在组织社会
- 文章作者:康珊
海因里希·伯尔基金会中国项目首席代表博盟访谈录:社会组织的功能在组织社会博盟(Michale Busgen)从1996年就参与了无国界医生在中国的救灾项目,随后分别在无国界医生、米索尔基金会中国办公室工作,这正是中国民间组织开始集体萌生的时候。10年之后,也即从2006年到2011年,他先后加入了两个中国本土组织——北京倍能中心和恩派,从事中国民间组织的能力建设工作,这段时间是中国国内各方资源开始规模进入公益领域的阶段,也是价值理念、发展方向都发生明显变化的时期。现在他又重新回到国际机构——海因里希·伯尔基金会(Heinrich B ll Stiftung) 。十六年来,博盟经历了中国民间组织发育的两个重要阶段,在中国发展简报近期进行的专访里,他回顾了亲历的中国民间组织10多年的变迁与现状,并对公益领域的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做了独到的观察和分析。
简报:你认为中国民间组织这10多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很多场合,人们将NGO看成公民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你认为中国民间组织对于中国公民社会的实质影响和贡献体现在哪里?
博盟:这10多年中国民间组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第一,数量上明显的增长。我还记得十多年前资助方很愿意支持草根组织,但是找来找去只有几家。于是,很多资助方都将钱给这少数的几家机构,这可能也给他们造成一定的压力。第二是规模上的发展。当然现在大多数草根组织规模还比较小,有的还没有全职的员工,或者只有少量几个,但已经有一些中等规模的组织了。第三,专业化和经验也积累了不少。很多组织学会了很多东西,按照国际规则去筹款、申请项目及民间组织管理等相关的知识。 第四,整个法律制度与原来的模糊、甚至空白的状况相比,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当然,这个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是另外的一个问题。第五,培养了一群NGO专业人士,解决了一批人的就业,这个专业群体对行业发展很重要。第六个很大的变化就是NGO之间的合作:原来真是一盘散沙,彼此没有交流与合作,现在合作越来越多。不仅是国内NGO之间的交流,国内和国外NGO的交流也增强了。第七,NGO作为第三部门和第一、第二部门的合作也有所增长。这是很大的变化,这里有比较乐观的发展趋向,但还不够。特别是前两年,我在恩派工作时候也看到,某些城市政府在比较大的规模上开始购买NGO的服务。这是很大的一个突破。从政府原来不知道什么是NGO,到怀疑他们到底有什么样的利益、什么样的意图,再到现在给他们提供经费,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最后一个是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变化,即国内对NGO的资助越来越多。从公众到企业,到刚刚成立起来的愿意支持民间组织的基金会,都开始成为民间组织的资助方。公益组织领域要健康发展,不可能只靠国外,除了依赖性问题,更重要的是你要让组织有合法性,就需要在社区扎根。筹款不仅仅是解决一个NGO组织生存(所谓的“活命”)的问题,也是NGO和所在的社会建立关系的过程,从社会动员资源,就要对社会交代清楚它的价值,当然,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也包括国际组织资助国内的组织有一定的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