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慈善超市面临经营困境

  • 文章作者:康珊

从时间的维度上看,中国的慈善超市已经不能算是一个新生事物。2003年5月,国内第一家慈善超市在上海镇宁路开业,2004年5月,国家民政部签发了《关于在大中城市推广建立“慈善超市”的通知》。随着2013年的临近,慈善超市在中国的发展即将进入第10个年头。

可是,曾遍地开花的国内慈善超市如今的境况却不太妙。北京的街头,记者走访的绝大多数慈善超市门可罗雀;在广州,部分慈善超市已经“退化”为民政部门的捐赠站点;而在中山市,过半慈善超市只有在星期一才开门。

地方政府对慈善超市不可谓不用力,不少官办慈善超市坐拥“临街旺铺”,享有拨款,并且能时常获得当地政府、学校、企业等机构的捐赠和订单。拥有大量社会资源,却无法打开局面,官办的慈善超市怎么了?站在十年的关口,它们该何去何从?向左,向右?还是继续原地踏步?

相比之下,一些由民间自办的慈善商店却呈现出向上生长的力量。它们散落于高校、农民工聚居区,虽然暂时还谈不上规模,但依托于所在社区,爱心、旧物资、善款却在此快速地流动起来。

印象·慈善超市

超市,superm arket,这个词汇总会让人想起琳琅满目的货物,川流不息的人流,但在国内的“慈善超市”里,这种“赶集”的情况一般不会出现,寻访者通常看到的是千奇百怪的经营方式。

有的慈善超市设在僻静的街角,路人不留心很难发现。比如,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社区慈善超市。它“藏”在一间没有楼牌地址的平房里,房屋上牌匾因为久经风沙而颜色灰暗,门口内侧摆放着慈善协会的捐款箱。目前,该“超市”已经不对外经营了,主要业务是发放物资、接受捐赠。

有的慈善超市关着大门做生意,似乎并不在意是否有人光顾。比如,珠海市香洲区的慈善超市。经营者在门上贴了一张“购物请敲门”的告示,内有十余平方米的经营面积与为数不多的货品,每种商品有3个标价,一条纸巾的优惠价为14.5元,零售价为16元,爱心价为17元。

有的慈善超市与多个政府机构“合署办公”,看上去也像一个政府办事机构。比如,广州市天河区员村慈善超市。它与慈善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站等挤在一起。大堂正中,一张办公桌是慈善超市与养老服务站分界线,超市那一边,数个货架上摆着大米、被子、酱油、洗发露等日用品。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8000余家官办慈善超市,普遍商品稀少,门庭冷落。民间往往有疑问:这样的慈善超市,还算是“超市”么?

“要么是不具备慈善功能的超市,要么是不具备超市功能的慈善。”中民慈善中心副主任刘佑平说出了他对国内“慈善超市”的印象。

这可不是政策制定者的初衷。

“不卖捐赠来的物品的慈善超市那不叫慈善超市。”前民政部慈善司司长王振耀当年亲手签署了推广慈善超市的《通知》,他说,当时原希望通过市场化运作,把捐赠的物资低价卖给有需要的人。“但是,绝大多数地方,都因为规模较小,经营缺乏标准的规范和活力,没有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