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物种入侵我国所有生态系统

  • 文章作者:康珊

今年7月,发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江河段的“食人鱼”事件不但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轰动,也让一向比较沉寂的外来物种入侵现象再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而这起事件的“主角”桑氏锯脂鲤就是一种被作为热带观赏鱼而带入国内的外来鱼类。

撇开这起事件,可能很多人都没注意到,我们生活中的不少物种,如巴西龟、福寿螺、水葫芦等就属于外来物种。对许多人来说,这些物种习以为常,以至于忘记了它们的外来身份。

我国目前外来物种现状如何?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哪些影响?加强对外来物种管理该从哪里着手?针对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现状

外来物种入侵几乎所有生态系统

除极少数位于青藏高原的保护区外,我国各地或多或少都能找到外来入侵物种的踪影。几乎在所有的生态系统中都能够发现外来入侵物种。

外来入侵物种是指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类活动而被引入一个原产地区域以外的地区,并在当地的自然或人造生态系统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给当地的生态系统或地理结构造成明显损害或影响的物种。

“目前我国生物入侵现象已经十分严重,外来入侵物种的种类繁多。”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所副所长、首席专家李俊生介绍说,根据2010年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外来入侵物种达488种,其中产生明显危害的就有100多种。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的气候带分布使得来自世界各地的外来物种都可能在国内找到合适的栖息地。加之我国还是一个地形复杂、生态系统类型具有高度多样化、经济发展迅速的大国,上述因素致使我国很容易遭受外来物种的入侵。”李俊生说。

经济全球一体化和旅游业的加快发展,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物种与资源分布区域的变化,都直接或间接地加速了外来入侵物种在我国的扩散蔓延。例如20世纪70年代侵入我国的小麦蚊虫,30年间已遍及全国主要的小麦产区;1982年在江苏南京首次发现的松材线虫,现在已扩展到江苏、安徽、广东、山东和江西等省的局部地区。

据了解,除极少数位于青藏高原的保护区外,我国各地或多或少都能找到外来入侵物种的踪影。就被入侵的生态系统而言,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如森林、草原、农田、湿地、水域以及城市都能够发现外来入侵物种。

李俊生说,我国大多数入侵物种是随种子、花卉和苗木引进等无意识传入的,而且随着我国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入侵的危险性也在增加。近10年来,就发现了香蕉枯萎病、锈色棕榈象、褐纹甘蔗象、水椰八角铁甲、加拿大一枝黄花等20余种危害农林业的病虫害侵入我国的案例。

除了无意引进之外,我国外来入侵物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人们有意引进的,如水葫芦起初是以净化水源为目的而引进的;而福寿螺起先是作为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用螺类被引入广东,随后引入北京并在全国大面积养殖,最后都造成了一系列危害。

许多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将“生物入侵者”的增多归咎于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事实上许多“生物入侵者”正是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达到“偷渡”目的的。

以目前全球新鲜水果和蔬菜贸易为例,许多昆虫和昆虫的卵附着在这些货物上,其中包括危害性极大的害虫如地中海果蝇等。尽管各国海关动植物检疫中心对这些害虫严加防范,但由于进出口货物数量极大,很难保证没有漏网之“虫”。

一些生物学家们指出,一旦某种“生物入侵者”在新的环境中站稳脚跟并大规模繁衍,其数量将很难控制。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面对那些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极强的动植物,人们仍将束手无策。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目前生物学和生态学界的一些学者主张人类不应该过多地干预生物物种的迁移过程,因为失衡是暂时的。根据“物竞天择”的法则,入侵生物并不是都能够生存下来,即使生存下来也同样受到生态系统中各种因素的制约,不可能为所欲为。因此,自然界的平衡最终会得以实现。

然而更多的学者则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自然调节的过程是非常漫长的,如果听任入侵生物自由发展,许多本土物种将难逃绝种厄运,自然界的物种多样性将受到严重破坏。另外,入侵生物给社会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惊人的,对此人们怎能无动于衷?

危害

引发生态问题造成经济损失

外来物种入侵不但造成生物多样性下降,引起严重的生态环境、*健康等问题,还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外来入侵物种已成为公认的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外来入侵物种也影响到了我国的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以及水生生态系统等各类生态系统。如侵占已有植被的生境,造成植被单一化、当地生物多样性下降,引起严重的生态环境、*健康等问题,进而还影响到国际经济贸易,加剧贸易技术壁垒,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近年来,外来物种对我国农林业和生态系统危害呈上升趋势。李俊生介绍说,外来入侵物种导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丧失主要体现在间接使用价值方面。

外来入侵物种主要通过压制或排挤当地土著物种的方式改变食物链网络的结构和组成。如天敌昆虫的食物链之中的幼虫植食链节,可能因外来入侵物种的爆发性生长导致原嗜食植物消亡而断裂,致使天敌昆虫的食物网络结构崩溃,最终造成天敌昆虫数量骤减、病虫害的爆发。

“外来入侵物种通过其特有的竞争机制快速生长和繁殖,排挤其它植物,形成优势种群,使得生物多样性迅速减低。”李俊生说,最后就使原有复杂多样、稳定的生态系统不可逆的单一、危脆和退化,景观也因此遭受不可逆的破坏。

云南省滇池就发生过这样的案例。在引入凤眼莲后,滇池原有的主要16种水生植物相继消亡,水生动物从68种下降到30种,其中鱼类减少了10种。不但降低了滇池的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旅游的美学价值,同时给当地的渔业和旅游业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

而在福建沿海滩涂区域,因大米草的疯狂扩散和肆意蔓延,破坏了海洋生物的栖息环境而使沿海养殖的多种生物窒息死亡。同时也大面积毁坏原有的红树林,甚至堵塞航道,既影响船舶出人港,也影响海水的交换能力,导致水质下降并诱发赤潮,使得整个海岸观景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的破坏。

“外来入侵物种在新的栖息地一旦遇到适宜的生态气候条件,种群常常是呈指数级别的方式爆发性增长,难以控制。”李俊生说。

随着外来物种入侵,也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根据我国首次对影响国民经济行业4个门类的20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的危害调查结果表明:生物入侵每年直接造成经济损失达198.59亿元,对我国生态系统、物种及遗传资源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每年为1000.17亿元,总损失约占当时国内生产总值的1.36%。

与直接经济损失相比,外来物种入侵带来的间接损失尽管难以准确计算,但却不容忽视。

“外来入侵物种对当地生态环境破坏后带来的旅游经济损失就属于间接损失。”李俊生说。

据介绍,被称为“松树癌症”的松材线虫病在短短10年间,疫区已扩至江浙等6省范围内,发生面积约6.6万公顷,对黄山、张家界等风景名胜区构成了巨大威胁。

而在云南省昆明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成的大观河的水上旅游线路,游人可以从昆明市区内开始乘船游滇池和西山。但自上世纪90年代初,大观河和滇池中的水葫芦“疯长”成灾,覆盖了整个大观河以及部分滇池水面,致使这条旅游线路被迫取消,原来在大观河两侧的配套的旅游设施只好报废或改作他用。

为防治入侵物种带来的危害以及防止其扩散蔓延,也要投入不少费用。

与直接经济损失相比,计算间接损失往往十分困难,但并不意味着间接损失不大。

例如大量的水葫芦植株死亡后与泥沙混合沉积水底,抬高河床,使很多河道、池塘、湖泊逐渐出现了沼泽化,有的因此而被废弃使用,由此对周围气候和自然景观产生不利变化。

而且水葫芦植株大量吸附重金属等有毒物质,死亡后沉入水地,构成对水质的二次污染,又加剧了污染程度。尽管这些损失难以准确计算,但却不容忽视。

李俊生说,外来入侵物种通过改变侵入地的自然生态系统、通过降低物种多样性,从而对当地社会、文化也产生了影响。

“在我国西南地区,各民族特别是傣族、苗族、布依族等民族聚居地区,周围都有其特殊的动植物资源和各具特色的生态系统,对当地特殊的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飞机草、紫茎泽兰等外来入侵植物不断竞争、取代本地植物资源,生物入侵正在无声地削弱民族文化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