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波:经济发展,所以公益发展?

  • 文章作者:康珊

 

陆波

作者:陆波,北京万通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博士候选人。

最近几年,我国的公益慈善事业高歌猛进,举世瞩目。尤其是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公众的捐赠热情高涨,捐赠数字也屡创新高。看惯了中国三十年来经济指标的一路走高,我们同样认为捐赠数字将会水涨船高。人们似乎有足够的理由,期待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大跃进。

然而,最近发生的两件事情,引人深思。

一是,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今年6月28日发布的《2011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显示:去年中国红十字会接受社会捐赠降幅高达57.39%,而全国捐赠总量也低于2010年。尽管没有官方的解释,但地球人都知道,这是郭美美事件导致的信任危机。郭是一个20多岁的女孩儿,她自称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并在网上公开炫耀奢华的生活。此事一时引起轩然大波,形容为公益慈善界的地震亦不为过。表面上看来这是一件由炫富引起的网民集体质疑,实际上却是长期以来我国官办公益机构透明度不够、管理不严所导致的必然结果。由于郭美美事件发生在去年六月底,所以不难推算,中国红十字会去年下半年的捐赠收入少得可怜。那么今年呢?还未可知。

二是,今年7月21日北京遭受特大暴雨之后,市民对市政府号召捐款的反应。这场特大自然灾害造成78人死亡,190万人受灾,经济损失惨重。北京市民政局在网上发出捐款的号召,北京市也举办了几次募款活动,然而捐赠者多为国有企事业单位,个人捐赠者寥寥。尽管具体数字未见公布,但从网络、微博上的言论来看,公众不仅没有四年前救助汶川地震时的激情,反而表现出对慈善机构的运行机制、政府如何使用善款等方面的诸多质疑和极度不信任。

从这两个事件中,可以看出:一个国家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尽管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但并非同步地、自然地发生。如果政府不能做好该做的事情,如果公益机构不能给捐款人满意的交待,那么公众对此丧失信心,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总部位于英国的慈善援助基金会(Charities Aid Foundation)近日发布了2011年世界各国的捐助指数(World Giving Index)。该项调查向153个国家的15万受访者提出三个问题:在过去一个月里,你是否向慈善机构捐过钱?是否为任何组织做过志愿者?是否帮助过需要帮助的陌生人?调查者据此计算出每个国家的捐赠指数。结果令人颇感意外:人均GDP排名前20的国家只有5个进入这份榜单的前20位;有一半左右发展中国家,甚至穷国排名前20,如老挝、斯里兰卡、尼日利亚、利比里亚、土库曼斯坦、圭亚那等。中国在所有受访国家中仅列第140位。这些数据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一个国家或地区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水平、公众的捐赠意愿与GDP的多少没有必然联系。

因此,我们不能坐等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从天而降,不能想当然地认为那是经济发展之后的必然结果,而是应该扎实做好公益慈善链条中的每一个环节,一点一滴地培养公众对公益慈善的信心和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