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需要什么”极具生命力

  • 文章作者:康珊

付洪林老师和她的学生们如愿收到了小篮球架和小篮球。孩子们的愿望,是一个名为“微益中国”的微公益网络捐赠网站帮助实现的。这一公益新举措,聚焦乡村学校和学生教学教具等实物需求,由指定教师根据需要到网上选择好物品,再到“微益中国”上发布,爱心网友捐赠并在资金募集后,进行网上购买配送,开创了一种实现学生所需、教师所求、捐赠可选、实物直达手中的全新公益模式。(《中国青年报》7月23日)

“微益中国”打造人人参与公益新平台,这是本新闻报道的立意。 “人人参与”的公益新模式,更加关怀与突出“人”在公益活动中的作用,这是“微益中国”在公益事业中的最大亮点,极具爆发力。

传统的官办慈善组织,如慈善会、以及红十字会等公益,更多的是依靠组织的力量,格式化地“上对下”的开展公益工作。新兴的公益组织,如“微博中国”“春晖行动”等,则更加强调人在公益活动中的力量。这里指的人包括两个含义,一是重视人参与公益活动,二是公益捐助尊重人的需求。

无论是突出组织还是人在公益活动中的作用,归根结底都是一个“怎么让受助者真正受益”的公益模式问题。发挥组织作用,是“我会给你什么”模式,有"嗟,来食"的意味,容易导致受助人自尊心的伤害。

还记得去年6月《都市*》报道的“山寨彪马鞋捐给民工幼儿园”事件。宁波红十字捐赠一批鞋子给蓓蕾幼儿园,这些鞋子只有29码,不分男女,没有生产厂家,而且还是秋冬的,并称“要不要随你”。“用三无鞋子作捐助,心里很难接受。”许先生说。红十字会的格式化捐助模式,未从幼儿园孩子的需求出发,只是在机械地履行其捐助贫困的职责,最终酿成好心办坏事的恶果。

发挥人的作用,是一种“我需要你给我什么”模式,是从受助人的需求出发进行有效捐助。然而,发现受助对象需要什么,又必须通过人的行动参与去实地考察。“微益中国”创造的“学生所需、教师所求、捐赠可选、实物直达手中”全新公益模式,便是对此的形象生动阐述。

同样,贵州省“春晖行动”,作为一股新的公益力量不断发展,它所坚持的就是充分调动“春晖使者”的积极性。春晖使者既是“春晖家园计划”项目的执行者,负责项目的考察、论证、资金的筹集、项目的具体实施。他们联系着受助人与社会慈善机构、爱心人士的桥梁,他们要深入贵州的深远山区,发现受助人最迫切的需求并以此为基点去寻求外界捐助。

以人为本,急民所需,或将成为公益事业发展的基本理念。南海区团委副书记王晓娟认为,传统捐资助人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公益的需求。现代公益更强调人的行动参与,不仅捐钱捐物,还要参与服务,体验与感受对受助人的帮扶过程。

“郭美美”、“卢美美”事件之后,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牵动着你我的心。如果公益事业由“我给你什么”的尴尬到“你需要什么”的洒脱不断转变,何尝不是一种进步呢?我们很难精确判断未来能发生什么,但是坚信“我需要什么”的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理念具有强大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