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养老如何做到老有所依
- 文章作者:康珊
中国现有老龄人口已超过1.6亿,且每年以近800万的速度增加,有关专家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特别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年均100万的增长速度,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等需求日益凸显,养老问题日趋严峻。
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宣布将于2012年下半年启动有关退休年龄延迟相关系列政策的前期研究工作,表示“相应推迟退休年龄已是一种必然趋势”。关于延迟退休的争论深深触动了公众的神经,当前的养老制度是否可持续的问题引发了人们广泛热议。
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政府福利机构,社会养老机构是我国目前主要的养老方式,但是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养老压力将不再是个体及政府能够完全承担的社会问题。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院长姚远教授分析,长远来说,民营资本进入养老机构是大势所趋。
早在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就转发了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的通知》,2005年民政部又下发了《关于支持社会力量 兴办社会福利机构的意见》,在规划、建设、税费减免、医疗、用地、用水、用电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个人等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养老机构。但是目前,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困境。
“居家养老”是目前最主要的养老方式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年)数据,北京市60岁以上户籍老人达235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18.7%,到2020年老龄化率将达18%—20%。居家养老,是绝大多数老人的首选;依托社区养老,能让老人在熟悉的环境中安度余生。
王士良曾任北京汽南社区居委会主任,以前他在居委会时,见社区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就想办一家敬老院,但居委会没有法人资质,于是他成立了汽南社区建设协会,以协会的名义在小区内成立了汽南社区无围墙敬老院(后改为月坛街道敬老院)。敬老院面积并不大,划分了清晰的住宿、餐饮、活动等功能区,也有会客的地方。身着白大褂的护理人员忙碌穿梭其间,空气中弥漫着极淡的苏打水和消毒液的味道,有点像医院。
“这里收治的老人大都是失能失智的高龄老人,不能正常表达自己的意愿,啊啊喊两声也算是沟通,也有老人不高兴就动手打骂,但我们的原则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李爽今年22岁,去年刚从天津农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现在是月坛街道敬老院的一名社工。和护理员不同,她的工作更侧重“心理建设”。李爽每天工作的内容包括和老人打招呼、聊天、给老人设计活动。在这些常规工作之外,她还要给一些情况特殊的老人做“个案跟踪”。
记者调查的30多个社区里,有敬老院的,只有西城区汽南社区。王士良感叹,如果北京每5个社区能有一个社区敬老院,那老人们的生活绝不是现在这样。更多的老人寄望于社区的老人日间看护室(社区托老所),他们觉得,日间看护室即使没有敬老院服务那么完备,至少还能算是半专业的。事实上,日间看护室,远没有老人们想象的那般。记者走访十余社区,发现各小区内的“日间看护室”或者空置,或者被辟作他用。不少老人抱怨,“就是个摆设”。
全国人大内司委副主任委员张学忠就指出,目前我国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超过2000万,失能、半失能老人达3300多万,对社会照料的需求日益增大。在各种各样的养老方式中,“居家养老”以成本较低、覆盖面广、服务方式灵活等诸多优点,成为目前最主要的养老方式。
“居家养老”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居家养老和养老院相比,有属于自己的空间,能享受天伦之乐,隐私性较好,可以充分利用原有的家庭资源,以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居家养老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熟悉的环境能帮助他们保持原来的生活习惯,亲朋好友、熟人也能使老年人精神愉悦。
但居家养老的缺点也显而易见。随着独居老人的增多,安全如何保证成了一大难题。空巢老人一旦身体有恙或发生意外没有及时发现,很容易耽误救治。在花销方面,居家养老整体成本较低,但如果老人平日生活需要照顾,护理成本很可能累积成“天文数字”。因此“居家养老”较适合于眷恋老环境和老邻居、生活能自理、有住房和一定经济来源,最好有老伴或者家里有其他亲人陪伴的老人。
民办养老机构像“没娘的孩子”嗷嗷待哺
大部分老年人需要的是家庭,6月26日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甚至明确提出“鼓励家庭成员与老年人共同生活或者就近居住”的条款。然而,还有许多的老年人仍要依靠养老机构。
最新数据显示,北京401家养老机构中,有186家民办养老院,占46.4%。
大兴泰富春老年公寓是北京第一家拥有用地规划许可证的民办养老院,是崔艳玲和家人开办的。如今,这家养老院可能要被迫搬家了。尽管,土地租赁合同2029年才到期。搬家的原因,恰恰也是因为规划。
1998年,大兴区还叫大兴县的时候,崔艳玲随婆婆一起筹备这座养老院。崔艳玲的婆婆原在民政系统工作,曾兼任公办养老院院长,她将那所公办院做成了全国模范养老院。婆婆赋闲在家后,家人劝她再干点啥,她就认准了养老院。
建养老院,用地是根本,为了让养老院有个合法的身份,她们办下了用地规划许可证,这是有30多年的民政经验的婆婆才能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