伺机作案 50种蜱虫盘踞云南
- 文章作者:xywy
蜱属于寄螨目、蜱总科。成虫在躯体背面有壳质化较强的盾板,通称为硬蜱,属硬蜱科;无盾板者,通称为软蜱,属软蜱科。蜱是许多种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是一些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蜱虫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已发现的有800余种,其中硬蜱科约700多种,软蜱科约150种,纳蜱科1种。我国已记录的硬蜱科约100种,软蜱科10种,而云南省迄今已发现约50种蜱虫,其中一些种类已被证实可传播疾病。
伺机作案 50种蜱虫盘踞云南
蜱虫的快速“蹿红”,让人们开始对这种名不见经传的虫子心生好奇。甚至有网友“以身试虫”,寻找对付虫子的办法。
勇敢的网友“与时尽现”在网上发帖说,由于工作的原因,他经常在东北三省的林区活动,早在10年前就接触过这个俗称“草爬子”的东西,当地人对它是敬而远之,也流传着很多草爬子叮死人的故事,被叮的人即使不死也有可能成为植物人,确实很可怕。但是这个东西体型很小,经常藏于森林中,尤其是云冷杉林里,非常密集。
“与时尽现”曾经被这种虫子叮咬多次,“叮上的瞬间有疼痛感,假如非常敏感的话是能察觉到的,但它总是叮在隐蔽且比较嫩的部位,比如腋下、大腿沟、肚脐眼……”为什么被叮咬多次却安然无恙?“与时尽现”说,秘诀在于一定要把虫子连头拔出:“此虫叮咬后,吸血而亡,身体留于*内,需要用力拔出,因为它的牙和前爪有倒钩,所以经常是把它身体拔出了,脑袋却留在*里,而有病毒的就是它的头部,需要特别注意,一定要把它的头部用镊子甚至针挑出来。”他还在网上贴出了亲自让蜱虫叮咬的图片。
网友的建议到底可不可靠?我们来听听专家怎么说。记者找到了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治研究首席专家、主任医师张海林,他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研究蜱虫。
“云南省迄今已发现约50种蜱虫,其中一些种类已被证实可传播疾病。在云南,蜱虫常常被叫做草爬子、马鹿虱。通常情况下,蜱虫的形态呈囊状,背腹扁平,大小差别很大,小者不超过2毫米,大者吸饱血后可长达25毫米。蜱虫的体壁革质有伸缩性,这种身体结构让它能够大量吸血。”张海林说,蜱虫在草原和森林地区广泛分布,所以在林区生活的人们是属于蜱媒病的高危人群。蜱虫的危害分为两部分:“从直接危害来看,蜱虫叮咬寄主吸血,可造成寄主血液损失皮肤产生反应,引起水肿、发炎甚至形成溃疡。蜱的唾液腺中含有麻痹神经的毒素,能使寄主肌肉麻痹,严重时毒素作用于神经肌肉连接处,导致传导阻滞,引起瘫痪;更为重要的是,蜱虫是人畜共患疾病的重要传播媒介,可携带或传播的病原体种类高达近百种,包括不同种类的病毒、细菌、立克次体、螺旋体、寄生虫等,如森林脑炎、莱姆病、出血热、斑点热、回归热、Q热和无形体病均为重要的蜱虫传播疾病。正因为这样,才会出现‘致命一咬’的概率。”
蜱虫叮咬
人或感染“无形体病”
我们再把注意力转到日前发生在河南、山东等地多人被蜱虫叮咬致死的事件上。张海林说,当前正在我国部分地区流行的所谓“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已被确定为蜱虫传播,但该病的病原体及疾病种类尚未最终确定,流行病学和微生物专家正在进行病原学的研究,“不过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该病很可能是我国近几年新发现的‘无形体病’”。
无形体病是什么?这种病又称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是由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起,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蜱传疾病。“从病理学上说,无形体是一种寄生于细胞内的寄生菌,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由于该病临床症状与某些病毒性疾病相似,容易发生误诊,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张海林介绍说,无形体病常常会通过蜱虫等传播媒介传染给人类,染病的高危人群包括疫源地居民、野外作业人员和旅游者等。此外,无形体病还可能通过直接接触危重病人或带菌动物血液等体液传播,因此,密切接触或直接接触无形体病患者血液等体液的医务人员或陪护者,也有可能被感染。
“实际上,2006年我国首次发现蜱虫传播病毒致命的案例后,对蜱虫的研究就没有断过。在云南,也出现过蜱虫叮咬后致命的事件,比如上世纪八十年代怒江一带就发生过蜱虫叮咬导致的森林脑炎病例。”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虫媒病毒性疾病防治科科长吴超表示,国家疾控中心从4年前就已经开始对蜱虫叮咬传播的疾病进行了相关研究,而且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只不过此次河南、山东等地大规模暴发,很多基层医疗机构还不适应,没有及时诊断出病因,导致病情延误,致使患者身体其他器官发生衰竭等病变而死亡。
在张海林看来,虽然蜱虫传播疾病种类较多,但很多蜱虫传播疾病的分布仍较有限,仅在部分地区或某些特殊的生态环境中流行。他说:“近几年,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较大发展,尤其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疾病监测和防控能力有了较大提升,无论是常见病或是新出现的传染病都有有效的控制方法,而当前发生在我国局部地区的蜱传疾病仍属可防可控疾病,人们不必恐慌。”
蜱虫暴发
或与气候变化有关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金银龙最近提出了关于虫媒病新的研究结论,他认为气候变暖后虫媒会大规模迁移到新的地区,例如原来生活在南方的虫媒可能迁移到北方,以前生活在原始森林中的可能进入到人群当中,“它们所携带的疾病不但会扩大传播范围,而且还会带来一些人类以前没有接触过的疾病”。
从理论上讲,气温每上升1℃,昆虫就可向高海拔处迁移500米,向高纬度处迁移200公里,这样一来,虫害影响范围就会扩大很多,危害也更加凶猛。全球气温的上升,使得原属温带、亚热带的部分地区变成了亚热带和热带,使局限于热带、亚热带的传染病蔓延至温带。“全球气候变化将影响虫媒传染病的传播,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改变虫媒的地区分布、增加繁殖能力与速度、侵袭力和缩短携带病原体的外潜伏期。”金银龙说。
我们姑且不评论金银龙的结论是否正确,不可排除的是,本次蜱虫事件和环境变化有关。吴超也认为,本次在河南、山东等地之所以会出现蜱虫叮咬致人死亡的案例,很有可能是因为该地区之前少有被蜱虫叮咬的事件,然而环境的变化导致此类事件突然暴发,让人们措手不及。“像在云南的很多地方,蜱虫对于人们来说并不陌生,他们的身上不仅产生了蜱虫病毒的抗体,而且防治蜱虫叮咬也经验十足,所以死亡率极低。”吴超说。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防止蜱虫的叮咬?有着多年相关研究经验的张海林表示,由于蜱虫常常出没在野外,因此人们进入野外草丛、山林等蜱虫孳生地区时,应穿上封闭的衣服,如扎紧袖口、裤脚等,在暴露的皮肤上喷涂驱避剂如驱蚊液等,并尽量避免在草地和树林里坐卧,经常检查和消灭爬到衣服上的蜱虫。他说:“蜱虫常会附着在*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
若不幸被蜱虫叮咬,不可用力硬拔,可轻摇或用烟头烤烫虫体使之自然松落;或用线拴住其头部轻轻拔出,也可用乙醚将其麻醉后取下,被叮咬的伤口应用碘酒或浓度为75%的酒精消毒。由于群众缺乏处理蜱虫叮咬的经验,张海林同时提醒,更好的方法是尽快到最近的正规医院,请医生在被叮咬处消毒后进行局部麻醉,麻醉起效后再用镊子将蜱虫去除,注意蜱虫口器里的倒刺不能留在体内,之后赶紧进行入院观察治疗,在度过潜伏期、身体无发病症状才能出院,若出院后身体不适应及时就医,并一定要把被蜱虫叮咬的事告诉医生。
“由于蜱虫离开寄主后,会游离在居住区周围的草地、灌木丛、畜舍地面,在这些地方采用化学杀虫剂消灭蜱虫效果较好。同时要搞好居民区及其周围的环境卫生,清除蜱虫的孳生地和栖息场所也很重要。”张海林还特别叮嘱。
云南杀人虫
在人类历史上,死于蚊虫传播病毒的人数甚至超过了死于战争的人数。看看这些例子:美国和西班牙的战争中最大的伤亡不是枪炮而是蚊虫造成的;拿破仑之所以会输掉征俄之战,也是因为小小的虱子作怪……
时过境迁,医学的进步早让人类摆脱了虫媒传染病导致大规模死亡的阴影。然而,从生物学的原理来看,我们依然没有办法完全消灭任何一个生物种群,同样也没有办法完全杜绝蚊虫带给我们的“致命一击”。
有研究表明,目前虫媒传染病几乎占了所有人间传染病发病数的20%,每年死亡人数占传染病总数的30%~40%。而当今全球虫媒传染病的3大流行趋势是:新的病种不断被发现,流行地域不断扩展,流行的频率不断增强。
在我国,虫媒传染病占了传染病总发病病例的5%~10%,但其死亡数字则占了传染病总死亡数的30%~40%,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虫媒生物种类繁多,分布情况复杂等原因所致。目前,虫媒传染病远距离传播的情况越来越常见,新发虫媒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危险性很大,最近暴发的蜱虫叮咬致死事件,正是源于一种新型的病原体。
实际上,也并不是所有叮咬人的虫子都会传播传染病,一种昆虫能成为传染病的媒介,必须要具备3大特征:一是在自然情况下有昆虫吸食宿主的血液或其他可能有效的接触;其次是有昆虫在发生的时间或空间里与宿主的发病之间有令人信服的生物学关系;最后是要有自然感染的一致性,并经多次重复证实,在自然情况下昆虫染有与人类感染期相同的病原体。在云南,除了蜱虫和常见的蚊子外,还潜伏着很多各式各样传播疾病的虫子,虽然大多时候不至于致命,不过蜱虫事件让我们明白,任何的虫媒病都是一种潜在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