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生病,家属往往面临这样的烦恼:医院住院天数有限,一旦过了急性期就要求出院,但老人的病却并没有痊愈,需要持续的专业治疗、康复等,回到社区或家中不仅影响恢复,还给家人照料带来了难题。一旦老人回家无人照管,部分病情反复者只能不断往来于医院和家庭,这势必造成新的医疗资源浪费,加重了家庭负担。
有没有可能建立一个既能解决大医院压床问题、又有助于老人疾病康复,对家属来说“托老所”般的存在呢?
“建立老年中期照护服务模式,搭建起医院与家庭之间的桥梁,能够解决急性期后出院老人的专业治疗、康复、护理问题。”在2016年3月15日北京老年医院举办的“北京市老年中期照护服务推动策略研讨会”上,北京老年医院院长陈峥给出了令人欣喜的回答。
陈峥院长所说的“老年中期照护”是个什么概念?据介绍,老年中期照护是一种新型的老年医疗服务模式,即患者在急性疾病治疗后,通过综合功能评估,将具备康复潜能的患者转诊到中期照护服务机构继续进行综合性的医疗、康复和护理服务。
“中期照护的对象是老人,前提是住院天数不能太长,一般不超过6周,最关键是具备可康复性。”陈峥接受寻医问药网小编采访时强调。这样看来,中期照护服务也不是每一位出院老人都能“享受”到的,一些失能的、不具备可康复性的患者需进入长期照护环节。
陈峥认为,老年中期照护弥补了传统医疗体系的不足,完善了病患从急性期医院出院后的解决方案;缓解了综合医院老年患者长期压床的压力,提高了老年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了患者因失能入住护理院或其他长期照护机构的几率,提高了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不但能使国家医疗保险费用得到有效控制,而且能合理利用国家的医疗资源。对患者、医院和政府来说,是一个多赢的举措。
正因为如此,北京市政府陆续出台文件要求大力推进老年中期照护服务模式。在此基础上,作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医院的北京老年医院中期照护服务也在稳步向前推进,并将成为今后的医疗服务重点。
对于患病老人及其家属来说,在选择中期照护服务时,可选择专业机构,如综合医院、老年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等;当然,理论上说也可选择在社区甚至家庭,“但前提是,有成熟的家庭医生团队,或者说家庭周边的卫生服务条件够用。因此,目前暂时是达不到的——医护无法进入家庭,收费体系也尚未建立起来。” 陈峥介绍。
那么问题来了,老人出院后,应当如何选择中期照护机构或地点,是转诊去护理院、康复医院,还是回家?凭什么选择到这家机构而不是那家机构?
陈峥对此表示,具体的转诊标准尚有待细化,因为这涉及到机构整合问题。国家需要通过管理手段,把不同的老年照护机构衔接起来,建立一个有序的转诊机制,通过合理有效的评估,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机构。
“往大了说,整合医疗服务也是医养结合亟待解决的问题,医养结合绝不是医院办养老院或者养老院办医院那么简单。老人有不同层次的需求,那么就得整合机构和人员,分工合作来回应不同的需求。”陈峥如是说。
要实现合理有序的转诊,还需要做好费用、人员等的整合,“目前,转诊受限于医保起付问题,从一家医院转到另一家医院需要二次收费,这个得打通;而且转诊由谁来完成,不同照护责任的分工,也需要内部人员的协商和配合。”
此外,老年中期照护的转诊也不同于目前医联体之间的双向转诊。“医联体内部的双向转诊较为粗放,老年中期照护的转诊一定不是上下级医院间你转患者给我、我转患者给你这么简单。”陈峥说,这种转诊不是医联体内部的单一转诊,而是中期照护单位要接收其他所有大型综合医院急性期后老年患者的转诊,而老年中期照护机构的患者如突发急危重症应转诊到急性医疗服务机构,无康复希望的失能患者应转诊到长期照护服务机构,处于生命末期的患者应转诊到临终关怀机构。
以老年医院所在的海淀区老年康复医联体为例,在通过有序评估的基础上,让符合条件的老年患者转入成员单位接受中期照护,至于是转到老年医院、海淀医院、或其他机构,还要参照患者的个人意愿、居住地就近、病情严重程度而定。
陈峥还介绍,总体遵循就近、自愿的原则,病重的可转到北京老年医院。所谓的病情严重,不是指康复的疑难程度,而是指并发症比较多,或是老人本身的病情比较复杂。
“十三五”既是中国老年人口达到峰值的平台期,也是应对老龄化的重要窗口期,目前仅北京市60岁以上老人就已超200万,做好老人的医疗照护设计迫在眉睫。陈峥认为,医养结合的提出非常好,但实现绝没有那么简单,必须切实做好医疗和养老服务的整合。
本文系寻医问药网(www.xywy.com)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