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这首耳熟能详的古诗在孩童时代就学过。3月鸟语花香、莺歌燕舞,然而很多孩子却感受不到这明媚春光。
3月3日是第17次全国“爱耳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王春燕提醒,“听力障碍是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能早期发现有听力障碍的儿童,并给予及时的干预,家长切莫讳疾忌医,从而使孩子抱憾终身。”
谈及最佳治疗时机,王春燕略显无奈,她曾经碰到一个病例,20多岁的小伙子,以前没有做过听力筛查,现在听力完全丧失,这是很遗憾的事情。如果早期筛查,及时治疗的话,听力很快就恢复了。所以,新生儿听力筛查尤为重要。
筛查对象有哪些?王春燕表示,所有出生的正常新生儿都要进行听力筛查。如果新生儿在重症监护室中住院超过24小时、有儿童期永久性听力障碍家族史、出生体重低于1500克等是听力损害的高危因素。
如果宝宝出生后的听力筛查没通过,你会带Ta去做后续的筛查吗?还是安慰自己“这么倒霉的事不会发生在我家宝宝身上”,然后就把听筛的事置之脑后了?
王春燕指出,目前采用两阶段筛查方式,即初筛和复筛:出生48小时至出院前初筛;初筛不通过的,在42天时复筛;复筛仍有问题,会在三个月时进行系统化听力学诊断。
确诊为听力障碍时,就要进入早期干预。依据听力损失程度,在生后6个月内应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如助听器验配,听觉言语训练等,助听器效果不佳者早期植入人工耳蜗。
人工耳蜗或“仿生耳”是高科技的奇迹,它与助听器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工耳蜗可以绕过受损的内耳,直接刺激听觉神经纤维,使病人重获听力,而助听器却办不到。
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做人工耳蜗呢?“术前评估非常重要,母亲妊娠史、生产史、小儿生长史、言语发育史、植入年龄、有无手术禁忌症、有正确的认识和适当的期望值、具备听觉言语康复教育的条件等往往是医生需要全面考虑的。选择病例很重要。这是手术成功的第一步。”王春燕说。
“有的孩子是属于边远山区的,做完手术之后,后续康复教育跟不上,而做人工耳蜗的价格又很昂贵,像这种情况我们就要考虑是不是要进行手术了。所以在选择病例的时候,我们也是很费神、很费心的。”王春燕表示。
进行人工耳蜗手术之后,孩子的听力是不是就很快恢复,并一劳永逸了呢?事实并不是这样的。王春燕说起了她的亲身经历,“现在我有很大感触,每当我值夜班的时候,聋儿孩子家长脚前脚后跑到医生值班室咨询,如何才能让孩子尽快康复,看着很是着急。”
王春燕表示,有听力障碍孩子的家长往往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孩子也会有自卑心理,认为自己和别的孩子不一样。很多孩子甚至家长觉得佩戴助听器“很丢人”、“会被歧视”,从而拒绝佩戴。
还有的父母觉得对不起孩子,总害怕孩子受罪,从而溺爱孩子,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这样做其实是不对的。家长应该让孩子觉得他和其他孩子一样,是个平常人,这样才能让孩子很快融入社会,从事学习和工作。
“要让听力障碍的孩子恢复听力是一件很大的工程,往往需要心理科、儿科和外科医生配合治疗,心理辅导尤其重要,要做足家长和孩子的功课,让家长配合医生教育孩子,这样康复起来才会比较快。如果只是单纯依靠手术,而后期康复训练跟不上,最后也是白搭。”王春燕强调。
专家介绍:
王春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擅长耳科、咽喉及嗓音疾病的诊治。
本文系寻医问药网(www.xywy.com)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