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喻老》中,描写了蔡桓公讳疾忌医的故事。每当扁鹊指出蔡桓公患有疾病时,他总是说,“寡人无疾。”甚至还自以为是地对身边的人说,“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而真正当病情发展到“骨髓”的时候,只能是“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人之所以讳疾忌医,小编以为这和个人对健康的理解有关。当“病在腠理”时,尚无临床症状,大多数人觉得就是“无疾”,吃得饱、睡得着,这不是挺好的吗?其实这是不对的!
北京友谊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马骥超指出,很多疾病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虽然没有症状,但并不是说对*没有危害,所以最好是能够主动出击,把疾病扼杀于摇篮或是防患于未然。
勿让疾病从“腠理”发展到“骨髓”
三四十年以前,老百姓到医院看病,都是以急性病为主。那时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卫生条件差,导致营养不良,身体抵抗力下降,老百姓容易得的都是感染类或传染类疾病,而现在疾病谱发生了变化,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往往是一些慢性病。
马骥超介绍,北京市2014年全市体检人员汇总表显示,全北京市每年参加体检的人大概有35万,查出的重大异常指标有很多,其中排在前十位的分别是:超重肥胖、血脂异常、脂肪肝、脑卒中、宫颈癌、高血压、子宫肌瘤、高尿酸血症、高血糖、转氨酶增高。
某个体出现这些异常指标,早期在躯体上不一定会有反应。例如,胖一点,可能不会有什么特别的不舒服;血糖、血脂高一点,如果不查的话,也不会有什么感觉;血压高,大部分人在初期会有头疼、头晕等症状,但时间长了,也会慢慢适应,所以没有多大感觉。
只有这些异常指标的人能说有病吗?按照我们通常的观念,应该不算。但能任其发展吗?肯定不行!
从医学角度讲,任何一种疾病的发展,都可以大致分为五个阶段。首先是易感染期,这时候疾病还没有产生,但是已经有危险因子存在了,比如超重、肥胖、抽烟、喝酒、血压高等。
第二是临床前期,这时各种各样的致病因子已经在身体的某一部位发生了病理上的变化,机体已经开始不正常了。但是从外观和感觉上可能依然没有出现症状。
再发展到临床期,疾病症状就显现出来了,往往这时候人们才去医院看病。到了这个时候,本来“汤熨之所及”的事,治疗起来就比较麻烦了,可能要“针石”之功或是“火齐”之力。
如果临床期依然不引起重视,则可能发展到残障期,或说是所谓的疾病晚期,发展到最后就是走向生命的终结。这个时候再想用什么灵丹妙药,也是无可奈何了。
“很多疾病都是在不知不觉当中发生的,虽然没有症状,但并不是说对*没有危害。”马骥超指出,所以应该抓住疾病的早期阶段,扼杀于“腠理”之时,不可学蔡桓公讳疾忌医,任其发展到“骨髓之无奈何也”。
体检似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
如何才能做到“攻之于腠理”?马骥超表示,体检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可以在比较早期的时候发现潜在的致病因子和病灶,把被动的看病变成了主动的检查。
“这种早期发现可以为治疗提供机遇,积极采取治疗措施的话,有些疾病是可以逆转的,或者可以延缓病情的发展。如果不去治疗,任由发展,疾病的进展就很快了,几年之内就可能造成严重后果。”马骥超说。
马骥超建议,一般每年做一次体检,每次应针对个人具体情况去选择一些必要的,对*影响小、损伤小的检查项目。每次体检都应建立一个健康档案,以后可以每年追踪一些指标,对各项指标要进行持续性观察,有异常趋势的指标尤其要注意采取治疗措施,延缓疾病对身体的损伤。
具体应检查哪些项目?马骥超建议,一般从20岁开始每年要测量血压,30岁开始要定期检测血脂,尤其是有家族史或者平时喜欢抽烟、喝酒的,更应该注意。女性从20岁开始,每间隔两三年还要查一次乳腺。中年以上,生育过孩子的女性,应该每年做一次宫颈刮片,以排除宫颈癌。50岁以上的男性,应每年去查前列腺,尽早发现前列腺病变等。
看来,蔡桓公的病发展到“无奈何也”也不能怪他,那个时候没有体检,扁鹊的圣人言终显缥缈。如今,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有了这个“圣人蚤从事”的工具,就应当尅疾于腠理。
此外,马骥超还提醒,除了躯体上的健康,还要关注心理健康。他表示,真正的“无疾”应是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都达到健康水平。
经过研究发现,长期处于情绪低落状态,会影响*免疫体统的紊乱,这会直接降低身体抵抗力,容易染上各种疾病。现在越来越多的疾病和心理有关,如果想要做到躯体健康,心理健康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更高层次的健康还包括社会适应性。现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加之互联网的发展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在社会活动中,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怎样与人打交道,怎样在社会上立足,能和外界社会和谐共处,也是衡量健康与否的标志。
专家介绍:
马骥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擅长神经外科常见病的诊治。
本文系寻医问药网(www.xywy.com)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