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医疗行业什么概念最火?莫过于精准医疗,绝对的医疗圈“宠儿”。虽然其近期目标是“让肿瘤君滚蛋”,但实际上很多疾病领域早已有了精准医疗的“身影”,骨科就已将基因检测技术纳入治疗环节。
人们常常会把精准医疗和基因测序技术划等号,其实基因检测仅是其中一个环节,人类在基因研究领域的突破,只是使精准医疗走向了新的高度。
“精准医疗的本质是个体化医疗,其广义内涵非常丰富,靶向治疗、热门的3D打印技术等都是精准医疗范畴。”在“2015朝阳国际医学大会骨科前沿高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骨关节研究所主任、上海市关节外科临床医学中心主任戴尅戎教授接受寻医问药网采访时强调。
戴尅戎院士还告诉编辑,目前我们国家整体的基因检测应用并不那么广泛,不管是肿瘤领域还是骨科领域,大家都还是“学生”,尚在成长壮大的路上。
但不可否认,以基因检测技术为基础的精准医疗开启了医学的又一次革命,为我们提供了战胜疾病的三大利器:“敏锐的双眼”,即快速准确的精准检测;“聪慧的大脑”,即基于生物大数据整合的精确诊断;“灵巧的双手”,即基于靶向治疗的精确治疗。
有了这些额外的“双眼”、“大脑”和“双手”,我们能够看到更远、站得更高,但是搞不好也会被海量的基因组信息“淹没”。
“测序容易,分析基因组困难,要从一个人的海量基因组信息中找到与疾病相关的多种基因,犹如大海捞针。”戴尅戎院士说。
好在这个技术难题是可以逐步解决的,谁有这个能力?戴尅戎院士认为是云端,云计算才能对庞大数据进行分析。此前,美国一家医院就研发了一种基因组分析软件,可以从个人基因组中找到致病基因,时间从过去的几周缩短到90分钟。
因此,精准医疗的应用前景是光明的,是不断扩大的。同时,也会遭遇一些现实挑战。
首先,常见疾病会变得更小众化,治疗费用将愈发高昂。如,乳腺癌、肺癌等常见肿瘤,在精准医学计划里被进一步分解细化为准确的基因型,导致受益于某种药物的人数越来越少,抬升药物研发成本。
在疫苗研发方面,精准医疗的应用能够规避一些无效的案例,使所有人都安全受益,通过疫苗做好健康干预。这也意味着投入成本必将上升。
其次,病人数据隐私保护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基因组信息将成为个人身份及隐私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需要更好地保护个体数据隐私,构建数据安全网络。
另外,还可能给我们现有的一些观念带来革新,如体外除颤仪的应用,现在是建议在公共场所都要有,遇到紧急情况可以拿下来就用。但在精准医疗中则不应如此,个体情况不同,没有检查就随意使用可能带来健康隐患。
戴尅戎院士最后强调,精准医疗作为一种理念、一个努力方向,是值得强调和鼓励的,但是这只是对“医学走向何方”的回答之一。所以我们不能等闲视之,也不能大惊小怪。
因为要赶飞机回上海,和戴老的这次交谈是会后边走边进行的,时间非常短暂,但笔者却折服于他的风度。看出笔者的意犹未尽,不甚甘心地“放人”,戴老还表达歉意:“对不起啊,我不礼貌,说走就走了。”
这就是那个从记忆合金内固定的研制、个体化定制型人工关节,到3D打印、转化医学……不断医学攻关、始终走在医学科技发展前沿的戴老。81岁高龄的他,看上去风采依旧,桃李满天下却坚持当个“好学生”,不断学习新知识,保持着不变的激情和创新动力。
戴老临床、科研、教学均不误,而眼观当下科研和临床治病脱节,戴老认为,只要尝到科研的一点“甜头”,很多医生都会很踊跃,但要尝到甜头需要很多年的沉淀。希望戴老这种谦虚求实、不断探索的精神能够感染更多人。
专家简介:
戴尅戎: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骨关节研究所主任、上海市关节外科临床医学中心主任,骨科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长期致力于骨科临床和基础研究,特别重视医学与工程科学、生物科学的交叉研究。在国际上首先将形状记忆合金制品用于*内部,在国内最早将CAD/CAM、敏捷制造和快速原形技术用于定制型人工关节等,成绩斐然。
本文系寻医问药网(www.xywy.com)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