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控制得不太好啊!应该注意多锻炼,饮食也得控制一下。”
“我觉得打胰岛素就挺好的啊,没有什么大的问题。我腰腿不太好,不怎么运动,要不换药试试?”
这段对话,发生于11月13日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主办的“2015联合国糖尿病日主题活动”,中华糖尿病协会会长、北京协和医院糖尿病中心主任向红丁教授现场义诊时。而且连续几个患者都出现类似情况,希望通过吃药打针来控制糖尿病,让调整生活方式就各种推脱。
中国已经成为糖尿病的重灾区,据2013年统计显示,我国约1.14亿人被确诊为糖尿病,还有4亿的糖尿病高危人群,目前仍以每分钟增加10人的速度高发。
严峻的现实挑战面前,糖尿病防治却不甚理想,仅有1/3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达标。很大原因在于患者不注重生活方式管理,管不住嘴、迈不开腿,治疗的依从性很差。
“现在糖尿病防治的最大误区是药物依赖,很多患者就觉得吃药、打针就够了,甚至期望以此根治糖尿病,就可以不控制饮食、不进行锻炼了。”向红丁教授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健康生活是糖尿病防治的基础,脱离这个去谈防控就是一句空话。
糖尿病作为主要慢病之一,危害甚大,向红丁教授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给病人造成精神和身体的痛苦和不便,得病之后通常都必须强迫锻炼身体、打针吃药等,这一过程也有诸多不便。所以,防治的第一步就是要解决这些不便。
第二,糖尿病治疗的花费大,“北京地区一个糖尿病患者一年的费用超2000元,中国一亿多患者,两千多亿的经济花费,还不包括物力、人力的浪费,耗费非常大!”向红丁说,减轻对国家和个人的人财物耗费,这是糖尿病防治的另一目标。
第三,糖尿病不是一个独立的病,有很多并发症,严重并发症如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心脏病等,甚至可能带来肢体残废、过早死亡等。
并发症对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和人均寿命带来了影响,向红丁举例,北京市的人口期望寿命为81.81岁,1型糖尿病患者的寿命约是正常人群寿命的80%,大概为60多岁;2 型糖尿病患者的人均寿命是常人的90%,大概70岁左右。活得短 、容易残废是糖尿病患者又一大严重问题。
因此,向红丁指出,必须减少患者的损伤,做好生活方式干预,让糖友能够“享健康、乐生活、创未来”,这恰好也是此次活动的主题。
具体来说,还是要驾好“五驾马车”,但他认为这五驾马车得有个先后缓急。“第一是教育心理,之后是饮食、运动治疗,在这个基础上才是药物治疗,然后是血糖监测,这样才能更好完成体重、血糖等‘五项达标’。”
开幕仪式上,活动主办方——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简称北京糖协)理事长陈伟致辞表示,此次主题是北京糖协提出的防治口号,目的是要让患者不但活着且要快乐地活着。利用新兴科技和“互联网+”优势,营造一个健康未来,让糖友永享健康幸福。
据悉,北京糖协已经推出了“控糖卫士”APP助力糖尿病管理,进行网络化监控,打造手机智能化监测和管理血糖。
出席此次活动的嘉宾还有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及临床营养科主任郭晓蕙教授,她强调,最好的疾病防控其实就是从我做起、从不吐痰等点滴小事做起,这样才能乐享未来。
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寻医问药网。
专家简介:
向红丁,北京协和医院糖尿病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内分泌及糖尿病专家、科普专家。医疗特长为内分泌专业,尤以糖尿病、甲状腺专业和男性生殖内分泌为专长,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本文系寻医问药网(www.xywy.com)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