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院士观点|不要过度迷恋基因靶向治疗
2015-10-20来源:寻医问药网作者:罗德芳
|
|

  在人类肿瘤研究历史上,近二十年最具影响力的重大研究是基因靶向治疗,其一直是肿瘤学界的“宠儿”,是学术会议的必讲话题。临床也很积极,几乎所有的实体瘤都做过基因测序。

  “然而,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靶向药都出现耐药现象,特别是单一靶向药作用非常有限,这是靶向治疗面临的巨大挑战。”在日前召开的“首都国际癌症论坛2015暨北京世纪坛医院百年院庆学术活动”的院士论坛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程书钧表示。

  肿瘤外科治疗从手术、放化疗“杀死肿瘤”,到基于基因突变的靶向治疗“饿死肿瘤”,人类“抗癌”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尤其是后者针对性强,基本上不损伤正常组织,被认为是癌症治疗中最具前景的治疗技术。

  如此有效的方法,我们应该关注它为什么会出现耐药!

  程书钧院士说,一方面由于肿瘤不是单一疾病,*所有的部位、器官和组织都可以发生肿瘤,所以单一靶向药疗效有限;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肿瘤本身具有异质性。

  “个体不同,基因突变的情况有所差别,所以同一个肿瘤在两个人身上的表现不一样。另外,周围环境、内部炎性机制不同也会造成异质性,致使同一个人患同一个肿瘤,原发癌、转移癌的表现都不尽相同。”程书钧院士介绍。

  正因为“没有两个人是完全一样的”,靶向药恐怕难以逃脱耐药的命运,用程书钧院士的话说,“也许我们对靶向治疗的期望过高了,基于基因突变的靶向治疗现在要想‘开香槟’还为时过早。”

  既然癌症形成后防控难度大,就应该转向早期,扼杀于“摇篮”。

  2004年,一位美国科学记者发表文章称,在过去30年,美国肿瘤治疗的五年生存率从50%升高到63.5%,这13.5个百分点,有赖于早期发现和综合治疗的改善。而肿瘤一旦发生转移,其五年生存率和治愈率并没有明显提高。

  相比之下,我国目前肿瘤五年生存率大约只有30%,其原因可能与相当一部分患者发现时即已处在疾病晚期有关。这也证明,肿瘤到了晚期,已经转移了,要治愈它非常难。

  所以,肿瘤防治的核心是什么?

  应该是早期,早期不单指疾病出现后的早期检查、发现与治疗,程书钧院士强调,“更应该提前到关注癌前病变状态”。

  正常细胞不是“一跃”就成为癌细胞的,其发生、发展有一个过程,就是癌前病变,大概需要10-30年的时间。

  程书钧院士表示,癌前病变不是癌,甚至连癌的初期都不是。相当一部分人可能一生都维持在癌前症状,不会恶变,但也有1/3可能会发展成为侵袭癌。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控制癌前病变,避免其发展成癌。事实也证明,做好癌前防控,晚期肿瘤发生率会下降。

  例如宫颈癌,程书钧院士介绍,通过检查发现宫颈异型增生后(异型增生是癌前病变的典型症状),进行微创切除,凡是这样做的国家,其宫颈癌发生率和死亡率约下降了80%。

本文系寻医问药网(www.xywy.com)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医院
专访
“生育和前列腺癌根治术是不可调和的矛盾,要根除前列腺癌,是要......详细
不少医生从医的初衷是源于对亲人疾病的感同身受,形成了最初对医......详细
专题
“2015清华大学精准医学论坛”于4月21日举办,精准医学是对现有......详细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出席“2015清华大学精准医......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