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观点|刘清泉:中医不是慢郎中
2015-09-22来源:寻医问药网作者:罗德芳
|
|

  刘清泉:中医不是“慢郎中”,加强急重症救治才是中医发展的根本

  “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古代宫廷养生之道”……如今,打开微信朋友圈、健康类网站、电视健康节目,中医养生都是高频热词,行业发展似乎一片“向好”之势。然而,在一些中医专家眼里,中医却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困境。

  “我国从宪法的高度规定了中西医并重发展的格局,但几十年下来,中医的发展并没有得到重视。近几年有了良好的开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接受寻医问药网编辑采访时如是说。

  中医当如何破冰,首先要担起抢救急重症的大任,发展医疗事业,而非“只谈养生不会救命”的“慢郎中”?且听刘院长谈中医生存发展之道。

  中医起源于急救

  老百姓对中医的认知,更多集中在养生康复。言中医,必谈养生保健。中医也被认为是个“慢郎中”。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临床工作中,在诊断明确、辨证准确、用药精当的前提下,我们常发现看似越急越重的病,起效越迅速。”刘清泉表示,之所以出现这种误解,是因为中医治疗的慢病太多,给人造成了一种“中医只能治慢病”的假象,这也预示着中医危急重症阵地的不断丧失。

  实际上,“中医最大的优势是急救、重症治疗,只是近百年来我们的传承、创新、发展做得不好,把优势弄丢了。”刘清泉严肃指出,中医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都在研究如何救命。

  中医四大经典之一《黄帝内经》讲了许多急诊危重病的内容。《救急千金方》、《肘后备急方》也都是急救典籍。历代中医名家亦都致力于急救重症研究:约公元219年成书的张仲景《金匮要略》记载了抢救上吊窒息的人工呼吸法,而国外对人工呼吸急救的最早记录是1897年;孙思邈是世界上应用导尿术第一人,他将小葱管插入病人尿道,从另一端吹气导尿,治愈了急性尿潴留患者,比法国医生拿力敦在1860年发明橡皮管导尿早了1200多年……可以说,急救重症一直是中医研究的核心内容。

  但现在的问题是,有着辉煌历史的中医界变得不自信、不自强、不自觉。在文化背景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为改变现状做的努力少;把救命技术丢掉的人多,真正学会的人少。不是中医不会急救,而是我们没有学会中医急诊的技术。于是,人们都开始以为中医不擅长急救。而刘清泉却从未放松过中医急救与科研,在临床中也取得了瞩目的成绩。特别是在几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中医急救发挥了很好的疗效。

  2003年SARS时期,刘清泉就参与制定了中医预案,中医药在后期介入并效果显著。之后的若干年中,各种类型流感接踵而至,2009年H1N1流行,中药饮片被证明对流感疗效甚佳。当时,刘清泉作为原卫生部派往四川的甲流专家组唯一中医专家,制定了中医应对甲流的方案策略,让国内西医同行也看到了中医的神奇力量。

  在一些新发急危重症方面,西医没有很好的方法,中医也没有很好的经验,刘清泉认为这些领域都是中医的机遇,中医人应该紧紧抓住机遇,加强临床研究。

  可能有人会用“上医治未病”这句话,来力证“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刘清泉正名——“治未病”是中医最高的追求,但基础是治已病。“中医分为上工、中工、下工,没有下工的经验如何成为上工?就像木匠,连刨子都不会使,怎么成为工艺大师!”医生不去学习和掌握救命的医学知识和技术,而只追求养生,那是虚幻。

  他一再强调,中医的属性首先是医学,医学的第一要务是救死扶伤。“当一个医学不会治病救命,只能在尚无明确结论的养生康复上打转时,大谈医学哲学时,这个医学离灭亡也不远了”。刘清泉说,“如果连急症、危症、重症都不能处理,人都不会救,怎么养生?”

  对于现在养生节目、养生经充斥生活,“养生专家”满天飞的现状,刘清泉认为其一,传递养生经验的人一定得是医生,一名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不会看病,养生经验从何而来?!在他看来,现在很多养生节目就是在“人造名医”,“人造病人”,影响不好。

  其二,很多养生经并非医生的科学传递,以至于简单问题复杂化,养生被神秘化。“养生其实很简单,吃好一日三餐就行,道理非常朴实。”刘清泉还用中医理论解读了人们特别好的那口“涮羊肉”,羊肉性温,配以豆腐、粉条、白菜等凉性食物,主辅料有机配合,使食物达到寒热平衡,这就是养生。刘清泉认为“中医大夫也应当同时是一位高明的厨师,用药的偏性来纠正*的偏性,养生大可不必故弄玄虚”。

  中医现在谈养生有余谈救命不足,是因为底气不足,手里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中医现在严重‘虚弱’,没底气的原因是元气不足,补元气就是要把中医的经典知识体系吃进去,让该吃中餐的人吃中餐,否则天天吃西餐只会越来越虚弱。”刘清泉形象地说,要把中医治病救人的能力发挥出来、提高上去,才能发挥出中医应有的作用。

  中医发展得益于包容与创新

  中医是一个“老古董”,是公众对中医的另一个误解。刘清泉院长却说:中医基于中国哲学思想,而不是基于现代科学。中国传统文化的消弱,是很多年轻人曲解中医、不太相信中医的重要原因。其实, 中医几千年来的发展史,就是一个不断发现、发展、吸纳、变化的过程。中医博大精深,擅长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历来不排斥先进的理念和技术。

  他在举例中说,盛唐时代将中医推向了新的高峰,大医孙思邈将西域传过来的藏红花等等引入中医药, 为我所用,恰恰说明了中医虚怀若谷、包容创新。

  而现在有人一提到呼吸机等等设备就认为那是西医的专利,其实不然。刘清泉院长说:他们既不姓“西”,也不姓“中”,属于现代科技。既然属于现代科技,西医可以拿来用,为什么中医不可以拿来用呢?!“CT、MRI、呼吸机、心电监护、床旁血滤等设备和仪器,虽然普遍适用于西医,但其作为科技产品,本身并是没有中西之分。我们不仅可以把这些科技产品拿来使用,还可以把中医的‘道’和西医的‘术’结合起来,更好地运用。”刘清泉表示,中西医本就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如果结合成新医学对百姓有益,何乐而不为呢?他笑着打起比喻,有汽车、飞机不坐,干嘛非得赶马车呢?

  中医要大胆享受现代科技,同时又别于现代医学。什么叫中药?中药是在中医理法方药理念指导下应用的药品。同样,现代呼吸机一定也有中医的属性,同是应用呼吸机,但中西医应用有所不同,中医加入了寒热温凉的中医理念,这就是中医的包容与创新。

  互联网+中医 “对症”创新才能“1+1>2”

  中医底蕴深厚,传承经典对于中医发展来说是经久不衰的大事。但“传承”并不是说要固守着老祖宗的东西一成不变。中医也应当与时俱进,与其同一时代的科学技术相融合,不断创新发展。

  不断吸纳新技术、新事物充实自身,是中医发展的必经之路。但这种吸收,应基于中医理论和特点,有选择性地加以利用,达到1+1>2的加分效果,而不是生搬硬套,比如“互联网+”。

  刘清泉表示,中医在与“互联网+”结合前,应先弄清楚它能为中医带来什么,并“择其善而从之”。

  第一,优化公立医院乃至整个医学诊疗流程。通过互联网、新媒体技术解决患者挂号难问题,患者不用去医院排队,在家轻松挂号;可以掌握看病时间踩点就诊,不用在医院门诊楼等叫号;如此一来,医院的运营效率也得以提升。完成诊疗过程后,医生还可以利用网络管理患者,随时掌握服药情况,并随时调整用药。

  抓住互联网的好处,刘清泉一直很敏锐并善加利用。据悉,北京中医医院是全市首家开通微信预约挂号登记的三甲医院。

  第二,对整个中医诊疗过程中的大数据进行搜集和挖掘,对患者的后期管理有优势。“互联网的最大优势就是大数据库的建立,可以对患者进行全生命周期的跟踪,分类管理,对实现个体化诊疗非常有意义。”刘清泉说。

  此外,利用大数据技术也可以建立道地中药材数据库,每味药材设置不同的DNA密码,实现信息化共享,一扫描就能掌握药材的“出生地”,对于打击劣药、伪药是非常好的措施。

  但是对中医药大数据的研究,刘清泉表示也有自己的担忧。中医经过几千年的历史传承所得到的诊断用药经验,本身就已经是大数据研究成果,无需再去搜集。而现下的中医大数据研究,通常是针对某一种疾病、症状的共性规律搜集,反而丢掉了中医的最大优势——个性化、个体化,这样的数据总结是否有价值,值得思考。

  此外,对目前风头正劲的中医网上问诊,刘清泉持不认可态度,医疗行为一定是面对面的,不管中医还是西医。刘清泉认为,在大数据库的建立方面,中医应另辟蹊径,数据并非越大越好,而一定要高度个性化,才能把中医传承好。

本文系寻医问药网(www.xywy.com)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医院
专访
“生育和前列腺癌根治术是不可调和的矛盾,要根除前列腺癌,是要......详细
不少医生从医的初衷是源于对亲人疾病的感同身受,形成了最初对医......详细
专题
“2015清华大学精准医学论坛”于4月21日举办,精准医学是对现有......详细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出席“2015清华大学精准医......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