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生活节奏快压力大、胡吃海喝、久坐不动、空气污染、电子辐射等不良生活习惯和环境因素让人们付出了沉重的健康代价,特别是作为家庭“顶梁柱”的男性群体,健康问题更是突出,男科疾病发生率逐年上升,医院门诊持续“火爆”。
对此,寻医问药网编辑专访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男科主任李海松教授,谈一谈男科疾病的诊疗现状以及学科发展的问题。
“当前男科疾病就诊率不断提高,说明老百姓的观念正在转变,这是好现象,但另一方面,男科的学科发展也要相应跟上。”李海松感悟:“科学合理的专科设置是学科发展的‘梧桐树’,人才就好比‘凤凰’。我们要创造条件种好树来吸引人才,学科发展绝不能等、靠、要。”
“现实发病率比40%只多不少”
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有近40%的男性罹患男科疾病。对此,李海松表示,不同疾病在不同年龄层的发病率其实不同,如前列腺增生,50岁男性发病率为50%,60岁为70%,70岁为80%以上,80岁以上男性可达95%以上。
总体而言,男科疾病整体发病率的确很高,因此他认为,40%只是保守估计,事实上“只多不少”。就像前列腺炎,50%的男性受到过前列腺炎的困扰。再加上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发病率仍在上升中。
一直以来,与居高不下的发病率相对的是不容客观就诊率,好在这种现象正在慢慢改善。“从我科室的ED(性功能勃起障碍)门诊量来看,15年前就诊率是4%,现在估计能达到30%左右。”李海松介绍,这种提升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临床医疗水平提高了,治疗手段和疗效提升后,以前难治的病,现在能得到有效解决,患者愿意来就诊;其次,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让患者看得起病了。随之而来的,也有人们对疾病认知加深、思想观念转变的因素,人们开始愿意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
“这是一个好现象。”李海松表示,但即便就诊率30%还是很低,仍然有2/3以上的人没有前来就诊,需要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疾病‘复发’的概念应慎用”
男科疾病是典型的符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疾病。生理原因,如先天雄激素水平低或遗传缺陷等导致机体功能下降;心理问题,如心情不好、焦虑抑郁等影响疾病发生与发展,尤其是ED。另外,还必须考虑社会环境因素,“房贷、婆媳关系、工作压力都会通过心理机制产生负作用。”
但一言以蔽之,不良生活方式是最关键诱因,因此,调整生活方式对男科疾病有很好的缓解作用。然而,很多患者往往“做不到”。
“这跟患者的疾病观有很大关系。”李海松告诉编辑,中国人普遍的就医心态是,疾病很急、很要命的时候,就急功近利,希望立竿见影;如果疾病不致命,可能痛苦时会着急,医生建议不能喝酒、不能吃辣椒、不能久坐,很“听话”。但不疼的时候就好了伤疤忘了疼,“危害因素持续存在,效果能好吗?!”
此外,男科疾病诊疗现状不乐观,也与患者不科学的“期望值”有关,患者都希望能“断根,永不复发”。李海松认为,这个想法是错误的。
“很多男科疾病能够治愈或者临床治愈,比如前列腺炎,但治愈后可能再次发生,此时不能说是‘复发’;ED也可以临床治愈,但用‘除根’也是不科学的。”李海松强调,就像最普通的感冒,这次治愈后,不可能说此后永不再得感冒,更不能说下一次感冒是“复发”。
所以,治愈和除根是两回事,需要科学解读,“复发”这个词也不利于患者的治疗,应该慎用。
当然,男科疾病中,一部分能治愈,一部分能缓解,一部分能减轻,也有的是“没有办法”的,尤其是生活方式或职业性质造成的,比如出租车司机的疾病危险因素不能消除,治疗就不会乐观,而且这也不是一个人、一个单位、一个医生可以解决的。
“栽好梧桐树,引来凤凰栖”
虽然历史很悠久,但中国的男科学真正“火”起来是近20年的事,80年代现代男科起步,单独的男科诊室开设基本都在中医院。90年代开始有了西医男科,但大多是在泌尿科下设门诊。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李海松介绍,中医治疗男科疾病比西医有优势,比如前列腺炎、男性不育。西医治疗前列腺炎一般是吃止疼药,但止疼药吃多了对身体不好;西医对男性不育也没有好办法,只能去做试管婴儿。但通过吃中药调理,这些问题可以得到很好解决。“男科大夫开的药,80-90%都是中成药,西医治疗手段少,病人就少,从经济角度来说,西医男科和泌尿科在一起更有优势”。
那是不是说中医治疗男科疾病就不用西医手段了,李海松指出,解决问题才是关键,不能拘泥于治疗手段、门户之见,中医结合是最佳。
作为一个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中国男科可以说在诊疗水平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但在发展过程中却存在不少“尴尬”。
首先,缺乏专科设置。虽然很多医院开设单独的男科诊室,但男科专业并没有独立出来,还是一个亚专科,男科界专家也在呼吁男科独立。对此,李海松表示“非常支持”。具体如何实现?
李海松指出,应当从国家层面做好规划,在卫计委医政司设置男科专科,同时还需要一系列配套建设,要有专门的教学、学科、培训、评价、考核、治疗规范机制,这样才能留住人才,促进学科可持续发展。
“学科的发展,要有‘位’才有‘位’,专科设置后,有了专业岗位,然后岗位上有了座位,才有专业人才的位子。”李海松强调,“如果连一颗梧桐树都没有,怎么能招来凤凰呢?”
其次,行业诊疗不规范。从事男科诊疗的医生并不少,但专职的男科医生不多,且民营医院占比较大,诊疗水平参差不齐;另外,泌尿外科、老年科、中医科也在兼职看男科,但术业有专攻,他们不够规范。
作为北京医师协会男科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海松正在参与编写《男科医师诊疗规范》,一旦出版,男科诊疗就有了参考标准。
李海松表示,下一步要考虑男科医生的准入制度,男科医生应该具备泌尿、中医、内分泌、心理学等各方面基础知识,然后在规范化培训基础上,才能进入男科专业诊疗。
科室医教研全发展,十年门诊量翻十倍
没有专科设置会阻碍学科发展,但不是说有了专科牌子,就一定会激流勇进。诊疗水平跟不上,解决不了患者的问题,学科依然寸步难行。
李海松告诉编辑,学科发展需要一个过程:首先要存在,存在后推动,推动后变革,如果只在专科设置上“空谈”,医生水平不够,疗效上不去,行业就不自信,病人也不信任,发展就无从谈起。
“就像搞互联网医疗,不是有资金就会成功!那么多人创业,成功的有多少?所以牌子很重要,内涵实力更重要。”李海松表示,当务之急,不能纠结于目前没有“梧桐树”引不来“凤凰”,而是要赶紧“栽树”,甩开手实干,不能等、靠、要。
东直门医院男科正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历经十年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影响力小到影响力大,成长为一颗“大树”,造福患者,在疾病诊疗、科研、人才培养等各方面成绩卓著。
医疗上。一是诊疗团队规模在扩大,从1个人1间房,到7个人9间房;二是门诊量不断提升,从成立之初年门诊量2000-3000人次,到去年的3万多人次,这也是学科发展最重要的标志之一;三是治疗手段和水平大幅提升,从以中药为主,到现在外用、内服、西医等治疗手段都在用,治疗病种也在逐渐扩大。
科研上。10年做了20多项科研课题,包括973项目、国家自然基金等;发表200多篇文章,特别是在中医优势的病种——前列腺炎和男性不育方面,做了许多深入研究,每年发表的文章都在20篇以上。
教学上。10年来培养了30多个硕士、博士;每年举行多次沙龙和论坛,培训基层医生5000人以上。同时,在全国中医男科中的学术地位也在不断提高,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名医工作室传承单位等。
“男科就像一片蓝海,只有去努力,才能够有所作为,等、靠、要是行不通的。”李海松说。
针对近期十分热络的“互联网+”概念与男科诊疗的结合,李海松认为,如果仅是网上咨询,不落实到治疗,其意义不大;如果说利用互联网技术做治疗又不太合适,“医生和病人面对面都还有很多问题搞不清楚,网上诊断治疗,实在不大可靠”。
“医疗的发展方向应当是精准化、个体化,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医疗’却越来越大众,这怎么行?人的出生不是流水线,个体不是标准件,你用处理标准件的方法来处理不标准的人,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李海松说。
本文系寻医问药网(www.xywy.com)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