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以朋:人才培养不是3D打印 打得出造型 打不出经验
“在构建布局合理、分工协作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分级诊疗就医格局过程中,我们面临诸如:基层医生不被信任、优质医疗资源过度集中等问题。”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王以朋在“2015中国医院大会之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患者服务分论坛上”指出,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构建慢病管理体系,建立远程医疗、医联体机制,加强全科医师培养体制,或可解决这些问题。
据介绍,协和医院已建立“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信息系统,提供多途径挂号、分级候诊、集中预约、分散缴费、自助服务等举措满足百姓就医需求。
仅在预约挂号这一个环节,协和医院就做足功夫,王以朋介绍,医院就诊平台兼容工行(63种)、建行(118种)、中行(973种)、交行(278种)四大银行所有储蓄卡和信用卡,共计1432种。患者通过自己的银行卡就可以轻松完成挂号支付。
此外,医院还与中国银行合作开发了居民健康卡。通过设立在院内的自助终端,患者可享受从自助办卡到自助挂号的一站式服务。不仅拥有支付功能,居民健康卡还集成有居民健康信息储存芯片,承载电子病历功能。
要想缓解中国式“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必须“构建布局合理、分工协作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分级诊疗就医格局”,但这之前,王以朋认为,先要重重障碍需要跨越——患者自由就医习惯、各等级医院诊疗价格无明显差异、基层医生不被信任、医保的连续性和可操作性不高、优质医疗资源过度集中等。
一位病理专家告诉他,目前我国县级医院病理水平非常薄弱,然而,一个合格的、能独立做诊断的病理人才需要15-20年的培养过程,根本不可能在短期内快速复制优质医疗资源。“人才培养跟3D打印可不一样,打出来的只是造型,打不出来的是经验。”王以朋说。
但是,优质医疗资源又在如何被使用?他说:“朋友问我,每周门诊量多少?其中真正需要我来看的又占比多少?我反思了一下,这个比例可能是1:9,真正需要我的只有1。”
一方面,基层医疗人才极度短缺,完全无法满足老百姓的就诊需求;另一方面,优质医疗资源、公立大医院常年处于战斗状态,无法真正实现“收治急危重症、疑难病症和人才培养”的功能。
如何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正流动起来?王以朋指出,以病理科为例,通过建立医联体,加强联合体内部病理诊断人才资源共享与交流;组建区域病理中心,利用远程会诊方式,既可提升基层医院病理诊断水平,又能提高医疗质量与安全。
谈到大数据在医疗行业的应用问题时,王以朋给目前正热得发烫的“医疗大数据”概念降了降温,他对寻医问药网编辑说:“我个人认为现在中国还谈不上有真正意义上的医疗大数据。”
首先,某一家医院的数据根本称不上大数据,即便积累了十年二十年,也不见得就算得上;其次,每家医院有多少全套有随访的,符合科学化、标准化原则的病例数据;第三,即便病例达到300万、500万,细分到每一个病种,又还剩多少?“所以我认为,中国的医疗大数据还不成熟。”王以朋说。
本文系寻医问药网(www.xywy.com)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