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养生保健|秋季防“燥”还是防“湿” 您得分清楚
2016-10-19来源:寻医问药网作者:媒体中心
|
|

  很多人都会在秋天防秋燥,通过一些饮食和药物的帮助,改善在秋天出现的口唇干燥、咽干咽痒、皮肤干裂、便秘等症状。上网搜索也可以看到很多防秋燥的食疗方,例如蜂蜜冰糖梨水、萝卜银耳羹等等,总而言之,根本大法就是养阴润肺,来润燥。

  那么,这些防秋燥的做法真的对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得先说说什么是“秋燥”。关于秋燥的系统论述,实际上是在明末清初才出现的,是医家喻嘉言在他著名的《秋燥论》中提出来的。在这本书中,他详细论述了“秋伤于燥,燥胜则干”的理论,并且创立了著名的清燥救肺汤。那么,明清以前呢?那时的人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实际上,读过一些中医史的人都知道,在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中记载的并不是“秋伤于燥”,而是“秋伤于湿”!也即是说,以前人们认为秋天最值得警惕的致病邪气不是“燥邪”,而是“湿邪”!

  于是,这个问题就成为中医各家争论的争议问题之一,双方都有很多支持者。这是因为,无论是从历史考据,还是从临床表现来看,秋燥的患者有,秋湿的患者一样有;治疗秋燥能够治病,治疗秋湿一样能够治病。为了这个问题,大家争论了很多年。直到最近,还有学者从历史、地理、人文等角度来论述“秋伤于湿”的正确性,例如有学者于2014年提出“云南秋湿”的概念等。也就是说,并不一定所有的秋季疾病,哪怕表现为口干咳嗽,都是由于秋燥所致,还有可能是由于秋湿所致。

  对于这个问题的正确看法,还是得回到三因制宜的中医治疗原则,也就是说,要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从时间上看,秋分之前应多考虑秋湿,秋分之后应多考虑秋燥。秋分之前的气候一般延续夏天暑湿气候,以湿气为主,这段时间的疾病治疗应多考虑“秋湿”。而秋分之后的气候,一般会向寒冬的干冷发展,这段时间的疾病治疗应多考虑“秋燥”。

  从地域上看,我国南方应多考虑秋湿,北方应多考虑秋燥。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比较潮湿,秋季多阴雨,所以此地患者的疾病治疗应多考虑“秋湿”,就像前面谈到的云南秋湿的例子。而北方地区气候比较干燥,秋季多肃爽,像甘肃、宁夏等地,所以此地患者的疾病治疗应多考虑“秋燥”。

  从患者体质角度看,体质偏阳虚的人应多考虑秋湿,体质偏阴虚的人应多考虑秋燥。秋季患病易从“湿”化,也就是说,容易转变为“湿”型,治疗时需要从“秋湿”入手。而体质偏阴虚的人,秋季患病易从“燥”化,也就是说,容易转变为“燥”型,治疗时需要从“秋燥”入手。

  当然,以上只是一般情况,如遇气候异常、地理条件特异、体质复杂或本身患有其他疾病的患者,则当具体分析。

  总而言之,秋天不一定需要防秋燥,有些人可能不需要防秋燥,而需要防秋湿。具体是哪一个,取决于气候、地域和体质3大因素,所以,不要盲目的防秋燥哦。

  (作者/北京世纪坛医院药剂科 金锐 特约主编/左彦)

本文系寻医问药网(www.xywy.com)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医院
专访
“生育和前列腺癌根治术是不可调和的矛盾,要根除前列腺癌,是要......详细
不少医生从医的初衷是源于对亲人疾病的感同身受,形成了最初对医......详细
专题
“2015清华大学精准医学论坛”于4月21日举办,精准医学是对现有......详细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出席“2015清华大学精准医......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