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痴呆的发病率和患病率随人口老龄化发展而迅速增加,它是一种严重的致残性疾病。
北京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龚涛教授介绍:“严重的智力衰退和语言障碍导致患者交流困难、生活不能自理,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但目前还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早期诊断和干预尤为重要。”
什么是痴呆及老年性痴呆?
龚涛教授介绍到,痴呆是一种临床综合征,是后天的智力功能的持续性障碍,而先天的称为“精神发育迟滞”。在无意识障碍的情况下,在记忆、言语、视空间功能、认知(包括抽象思维、计算、判断和执行能力等)和人格等5项心理活动中,至少有记忆、认知和另外一项的明显缺失,且已持续6个月以上者为痴呆,最终会影响生活、工作与社交能力。
世界卫生组织将发达国家65岁以上、发展中国家60岁以上定义为老年。而在老年期发生的痴呆即为老年期痴呆,又称晚发型痴呆,可分为老年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混合性痴呆(同时患前两种痴呆)和其他痴呆。
老年性痴呆从何而来?
老年性痴呆是1906年由Alzheimer首次报道的一种疾病,是因神经细胞的退行性病变而产生的获得性、全面性、持续性智能障碍综合征。退行性病变指细胞萎缩,细胞数量减少;获得性指智能发育到正常水平后,在无意识障碍情况下出现的智能衰退,是后天获得的,而非先天性的;全面性指非单一方面,而是认知功能的综合衰退;持续性指病程持续性和阶梯性进展,不能完全逆转。
老年性痴呆是由多因素引起的,病因学研究十分困难,至今尚不明确。根据近年来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其主要病因包括:遗传、慢病毒感染、铝中毒、激素水平变化、神经生长营养因子缺乏等。
多少人罹患老年性痴呆?
龚教授指出,老年性痴呆的患病情况不容乐观,它已成为导致成年人死亡的第四位主要原因,仅次于心脏病、癌症、卒中。在西方65岁以上老年人中发病率约为4%~6%,据我国2000年人口统计显示老年性痴呆患者已达5.22%。
如何诊断老年性痴呆?
龚教授强调,由于痴呆是一种临床综合征,所涉及到的疾病种类繁多,因此针对痴呆患者需要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流程进行综合诊断。原则上是要首先筛查出可以治疗的痴呆类型,而对于不同原因的痴呆,特别是老年性痴呆,还需要对其病程进行有效地评估。
首先,痴呆的诊断强调病史询问和神经系统及全身体格检查。其次,对是否有痴呆要进行相关的神经心理检测,以明确是否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下降。一旦确认有认知功能下降,甚至痴呆,则需要对可能的病因进行系列检查。包括实验室检查:叶酸、维生素B12、T3 、T4、基因;影像学检查:磁共振、SPECT、PET等。
而对于老年性痴呆,需要有更详尽的辅助检查协助诊断,生前也可能不能确诊,需要生后做病理诊断以确诊。
老年性痴呆带来的危害?
龚教授特别提到老年性痴呆可能带来的危害:首先,患病人数众多。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至少有近1000万人患痴呆,近3000万人患轻度认知损害。其中老年性痴呆占所有痴呆患者的60%~80%,因此老年性痴呆患病人数最多,对个人、家庭及社会的影响最大。
然后,发病机制不明确。由于对老年性痴呆的发病机制了解仍十分有限,使得早期诊断尤为困难,进而导致迄今也无有效治愈和控制病情进展的方法。
再者,沉重的家庭和社会负担。老年性痴呆导致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由于无意义生活与社会活动增加,增加了家人看护的负担,也增加了社会的负担。全球每年用于痴呆的治疗和护理费用超过6000亿美元。
如何应对老年性痴呆?
老年性痴呆患者本人要重视、家庭成员间要相互多关注,国际国内已成立以“痴呆优先计划”为核心的医疗政策,重点寻找老年性痴呆的发病机制及可能的治疗方案。
阿尔茨海默病重在早期诊断,疾病进展过程依次为正常、症状前期、早期轻度认知损害、晚期认知损害、阿尔茨海默病。采取的诊断手段包括神经心理量表、生物标记物(血液、尿液及脑脊液)、神经影像学(主要是分子影像学)、基因检查等,同时寻找可能快速引起认知功能下降的因素。
老年性痴呆的治疗策略包括:拟胆碱活性药物、钙离子拮抗剂、脑细胞代谢活性药、抗精神病药物、神经营养因子、中药、改善脑供血药物和康复锻炼等。
专家简介:
龚涛,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北京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任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常委,慢性病管理专业学组副组长;北京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理事会脑血管病学组委员。《中华全科医师杂志》副主编。研究领域包括神经病学、脑血管病、全科医学。负责国自然基金面上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3项。发表相关论文50余篇。
(转载自北京医院主办的《保健医苑》杂志 作者/北京医院 谭潇 高超 特约主编/贺鹏)
原作者授权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