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地铁惊魂:“猝死”带走了多少青壮年?
2016-07-08来源:寻医问药网作者:媒体中心
|
|

  温馨提示:本文专供非心血管专业人士阅读,帮助大家了解更多的心血管疾病预防诊疗知识!

  汪芳心语: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

  我平时外出如无意外甚少开车或打的,最习惯乘坐的交通工具就是地铁。一方面响应“绿色出行”的号召,再者也确实能够保证时间上的精准。

  好友的儿子换了工作,每天辗转换乘成了一大苦恼:“十号线要挤破脑袋了,传说中的‘烈士线’名不虚传,都是在用生命上班!”后来他买了一辆车,结果原来需要花一个半小时变成了现今的两小时……

  据说北京每日客运量高达千万,放眼整个世界首屈一指。难怪有人戏称北京既是首都,又是“首堵”。可是偏偏有那么多人中意这个城市,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人群在这里春华秋实。我想生活注定不易,而北京的确是一个能够成就梦想的地方。

  梦想的实现需要时间和积累,没有捷径。这一点我跟很多北上的朋友一样。

  就在前不久,地铁6号线里发生了极不和谐的一幕。一位在媒体圈小有名气的副主编下班回家突然昏倒在站台上,多名热心的乘客施以援手,然而奋力抢救后他还是没能醒过来。而在这前前后后的几天,广州和浙江亦有两起见诸报端的类似事件,其中一位是打篮球的青年,还有一位是我的同行。

  怎么说没就没了……

  看过报道的朋友不难发现,上述三位的不幸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本来好端端的,说没就没了!

  没错,这就是猝死!关于猝死的诱因,很大一部分是心源性,也就是说突然的心脏停跳导致生命流逝;也有长时间伏案打游戏或坐长途车的人,猛一起身因下肢静脉血栓导致肺梗死、肺栓塞而猝死。总之不论哪种猝死,都是名副其实的猝不及防!

  我国每天至少猝死1000人!也许你不相信,但是数据统计的确如此。

  在很多人看来,严重的心脏病应该是老年人的专利。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年轻人不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日趋常态化,诸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一早就盯上,由此引发的冠心病、心肌梗死发生率也是日趋低龄化。

  年轻的本钱不抗花!

  年轻人往往认为“年轻就是本钱,折腾点没所谓”,这显然是不对的!

  国外研究显示冠状动脉内膜增厚管腔狭窄、血管老化等症状最早在20岁即可出现,而且70%以上的粥样硬化斑块为进展型,如不及时控制极易发生斑块出血、附壁血栓形成,引起青壮年猝死或诱发心肌梗死。

  2007年~2009年北京市急性心肌梗死(心梗)发病监测显示:2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明显上升,在所有因急性冠心病发作死亡的患者中,年龄在25~44岁之间的中青年患者院外死亡的比例更高。可见年轻也是有极限的。

  我在临床中遇到的心源性猝死(特别是中青年人)患者,其生前大多有基础心脏病,如冠心病、心力衰竭、遗传性心血管疾病等。文中不幸罹难的媒体副主编,其朋友诉说他工作很拼,常年熬夜加班,我想这些都是诱发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年轻更危险!

  这些年我很明显的一个感觉就是,来门诊看心肌梗死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说出来很多人不以为意,而这正是我所担忧的,因为年轻人发生心肌梗死比老年人更危险!

  年轻人的年龄、身体状况以及心脏本身结构的特殊性使得年轻人心肌梗死的症状、预测疾病的可能病程和结局(预后)与老年人不一样。年轻人突发心梗时,不像老年人会出现明显的胸部疼痛,恶心、呕吐、大汗、烦躁不安、恐惧、双眼发黑等症状,所以极容易忽视。

  多数患冠心病的年轻人其冠状动脉病变较轻,冠脉狭窄不是特别严重。不过基本是不稳定的软斑块,极容易破裂或产生裂纹,引起急性血栓形成。

  年轻人心肌梗死很大部分有冠脉痉挛的因素,这在年轻女性中更常见。也正因为年轻人的冠脉病变相对较轻,缺乏心肌的缺血预适应,一旦发生心肌梗死往往非常严重。

  猝死前有哪些蛛丝马迹?

  不得不说,有一部分猝死是没有任何征兆的,真的就是“夺命没商量”。不过更多的猝死事发之前会多少有一些蛛丝马迹。

  猝死者病发前数天乃至数月可出现胸闷、气促、疲惫、心悸、肩膀疼等不典型症状,有的人活动剧烈时会伴有心慌、气短,而以前没有胃病的老年人也会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等症状。我接触过不少猝死在出差路上的案例,调查发现这些患者在病发前几天多有肩疼的情况。这是因为心肌缺血时,疼痛放射至左肩等部位,此时如果注意休息则可慢慢缓解。

  另外,“胸痛”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表征。这种痛往往“闷闷的”且一般发生在胸骨后方,整个边界不是很明确(跟手掌面积差不多)或者根本说不清到底哪疼。若出现“针扎般”的刺痛或者是“按着才疼”,则提示跟心脏关系不大。

  猝死急救有何高招?

  本文中的猝死病例事发地铁,过后很多人口诛笔伐我国公共区域的急救系统不健全。在我看来,即使除颤仪就在手边,如何保证急救者的正确使用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也是一大难题。很明显这不是短时间内就能解决的。

  既然如此,我们就要掌握一些常见的、力所能及的方法。猝死爆发后的急救弥足珍贵(只有不到10分钟)。抢救猝死患者,应立即对其心前区(左胸前乳头部位)进行有力的拳击,拳击的次数一般为2~3次,而后是心肺复苏(同时拨打120求救):将患者平卧(手臂伸直),施救者手掌叠放后,手掌跟部置于患者胸骨中点处垂直下压(一分钟不低于100次),胸廓下压幅度应大于5cm。每按压三十次,给予患者人工呼吸2次。反复进行以上抢救动作,直至医务人员到来。

  忙碌不能避免就杜绝“恶习”

  我大概算了一下自己每天的休息时间在6小时左右,要看资料、审写文章、查房、出门诊和开学术会议等,更别说还有其它琐碎的事情。若说不累不烦都是假的,但是既然是自己的理想所向,就一定要坚持下去。更重要的是学会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同时让自己保持最大程度上的身心健康和愉悦。

  有权威杂志总结出导致猝死的几大恶习,在我看来其警示作用还是很到位的,比如不能吃太咸、戒烟少酒、切忌暴饮暴食等。

  久坐不动:经常玩笑说坐以待病、坐以待毙,其实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久坐易使得血液黏度升高、血液循环减缓,因此大家应当经常起身走动,上个洗手间或接杯茶水,伸伸胳膊扭扭腰也是极好的。

  大量喝酒:酒精能让心率明显加快、血压升高,长期酗酒会破坏心肌,久而久之导致心脏衰竭,因此将其看作是扣动心脏病发作的扳机恰如其分。中国社会越来越进步,饭桌文化也越来越文明,所以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还是点到为止不要贪杯了。

  心情抑郁:坏情绪是“万恶之源”。抑郁通常和焦虑相伴,整天落落寡欢不仅影响睡眠质量,工作效率也大受盘剥。如果心脏得不到应有的休息,血压和心率就会跟着受累。

  用力解大便:使人从“静态”中一下解脱出来,这一瞬间内血压会迅速升高而引起不测。因此糖尿病患者、老年人、习惯久坐者、高血压患者以及有心脏病史的人,都应该避免大便时突然发力。

  欲望还是欲望:应当说适度的性生活对健康有利,反之会加重心脏的负担。然而个别群体还需要通过一些毒品、上瘾药来兴奋自己,可谓是“no 作,no die”。要知道吸食可卡因患心脏病的风险是常人的23倍!

  后台的朋友留言问我:这些猝死的不幸者到底是累倒的还是本身就有心脑血管病?我觉得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应该说猝死不是一种病,而是一个“结果”,再恰当地说是由各种不良生活习惯对心脑血管长期造成的损害是“病因”,过于劳累是“导火索”,二者相辅相成。

  换言之,如果平时防护得当没有高血压、高血脂和基础心脏病等,注意及时休息和缓解,按时体检,防微杜渐,依旧能够让身体正常运转远离猝死。

  或许田园生活是每个人所向往的,平平淡淡都是福。但是人活着总需要努力和抗争,毕竟绝大多数人没有资本坐享其成。而健康是完成这些目标的必要条件,所以我每天坚持吃早餐和步行,没事多喝水,尽量不生气,按时体检预防,把工作环境布置得井然有序,一有空闲就去听听音乐会……

  记得有朋友问我,“你都这样了怎么不歇一歇,出个门诊就得了,管那多的事干嘛?”我当场就开玩笑反驳,“我又不老,还想为党再干二十年!”

  自从做了医生,几乎每天都在观察别人的人生、健康和酸甜苦辣,习惯已成自然。所谓的豪言壮语无非就是想“做点事情”,做点能改善别人人生的事情而已,并享受由此而带给我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内容来源 微信号“汪芳心视界”作者/北京医院 汪芳 特约主编/贺鹏)

  汪芳出诊时间

  周一上午:特需门诊 周三上午:专家门诊

本文系寻医问药网(www.xywy.com)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医院
专访
“生育和前列腺癌根治术是不可调和的矛盾,要根除前列腺癌,是要......详细
不少医生从医的初衷是源于对亲人疾病的感同身受,形成了最初对医......详细
专题
“2015清华大学精准医学论坛”于4月21日举办,精准医学是对现有......详细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出席“2015清华大学精准医......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