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4·15|医学故事:外科医生凭啥判断肺结节手术与否?
2016-04-20来源:寻医问药网作者:媒体中心
|
|

  肺癌,是危害大众健康的第一大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居高不下。一旦体检发现肺小结节,很多患者朋友都会分外紧张忐忑,往往第一时间就想知道:这是不是肿瘤?要不要切掉?对此,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胸外科主任杨跃有话要说。

  杨跃教授表示,在临床上,回答“肺小结节是否需要动刀”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从影像学上可以大致判断一个病变的性质,但并不是绝对,因为病理才是确诊的金标准。那么患者和医生都要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不切可能永远不知道结节是不是恶性,但如果切掉后发现是良性的,又会觉得挨一刀有点冤枉,若再因为开刀不幸出现了并发症,就更让医患双方更觉得“亏”了。

  通常情况下,结节是否做手术,外科医生会根据指南和病变的影像学特征来进行综合判断,但往往优秀的医生会采取一系列的手段和证据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同时减少患者所面临的风险。那么,外科医生究竟依据什么进行判断呢?值此“第22界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之时,杨跃教授通过3个例子予以解答。

  故事一:

  患者是一位40多岁的年轻女性,既往在学校当教师,体检发现右肺上叶非常外周的部位有一个小结节,就像是大树的树梢上挂着一个小苹果。虽然病变看起来很淡,但是有2厘米多,边界也不是十分光滑。

  杨跃教授表示,这个时候有时会让患者口服两周左右的消炎药,再休息2周后复查胸部CT。若之后发现病变仍然在,没有任何变化,就建议患者做肺肿物的活检手术。他说“活检这个病变需要像切披萨饼一样,完整地将病变和周围一点正常的肺组织切下来,不会损失太多的肺功能。”

  最后证实病理是个良性的“炎性假瘤”,目前并不是肺癌,那么手术就结束了,患者用一个非常小的刀口以及可以忽略不计的肺功能损失就完成了手术。

  这是一个外周型的病变,活检给人带来的损失可能更小。

  故事二:

  患者是一位60多岁的男性,近期有咳痰等症状,CT发现肺门旁有一个较大的肿物,直径4公分,就好像树干上蹲着一只猴子。该患者也经过了消炎,病变没有明显的变化。于是建议患者可选择接受手术,毕竟恶性的可能性比较大。

  “但同时也告诉患者,这个病变一旦切除就是切掉一个右肺上叶(右肺有上中下三叶),因为距离‘树干’太近,没法只切除一些‘叶子’,建议也可以选择先进行穿刺再手术。”杨跃说。

  患者最后选择的是进行CT引导下的穿刺,结果病理证实是一个结核瘤,手术不用做了!这让患者真正通过微创的穿刺避免了切除一个肺叶所带来的肺功能损失。

  可见,偏中央型的病变,往往穿刺活检可以帮助减少患者不必要的损伤。

  故事三:

  患者是一位75岁的老年男性,长期吸烟,肺功能较差。他的右肺上叶偏外周有个结节,形态倾向恶性。杨跃教授表示,对于老年患者要求完善全面检查,最重要的是一定要进行CT引导下的穿刺。虽然老人也有顾虑,穿刺毕竟也存在风险,但穿刺的风险相比较于手术的风险而言是要小得多。患者最后穿刺证实是腺癌,之后立刻进行了手术,术后患者恢复得比较顺利,并且已经度过了术后第五个年头,没有任何复发的征象。

  最终患者非常感激这样的处理过程,因为对于一个老年人而言,他可以感受到的是一个医生乃至医院对于患者生命健康的重视。杨跃说,“我们对于老年人往往会更慎重,因为有时候要命的不是肿瘤,而是为了明确肿瘤而采取的过于激进的治疗。”

  可见,对于老年人,明确病理十分关键,切不可贸然手术。

  这三个故事不能把外科医生对于肺结节的处理过程完全概括,因为虽然有指南可循,但是每一个患者都是独立的个体,如何根据每个患者的情况给予最适合他的方法,是每一个医生需要掌握的技术,甚至是一门艺术。

  杨跃强调,到目前为止,我们依然奉承的原则是:在不让患者面临肿瘤风险的前提下,尽量放慢步伐,有些病变可以随时间消散,有些病变可以通过穿刺除外恶性。对于肺部肿瘤的干预,微创可减少创伤,而减少创伤最根本的不是刀口的减小,而是减少患者不必要的肺功能损失,减少患者不必要的手术打击。因此,微创不是最高境界,“无创”才是!(作者/北大肿瘤医院 王兴 特约编辑/刘晨)

本文系寻医问药网(www.xywy.com)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医院
专访
“生育和前列腺癌根治术是不可调和的矛盾,要根除前列腺癌,是要......详细
不少医生从医的初衷是源于对亲人疾病的感同身受,形成了最初对医......详细
专题
“2015清华大学精准医学论坛”于4月21日举办,精准医学是对现有......详细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出席“2015清华大学精准医......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