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7年“世界哮喘日”主题定为“哮喘是能够控制的(You can control your asthma)”至今已是第十个年头。“这说明主题仍然符合当前对哮喘防治的客观认识”而不过时,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哮喘联盟总负责人、中日医院呼吸内科主任林江涛教授在5月3日由中国哮喘联盟联合全国哮喘研究协作组召开的“2016世界哮喘日”新闻发布会上指出。
他进一步指出,只要患者充分认识哮喘防治意义,掌握控制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知晓急性发作时应采取什么措施,与哮喘专病医生保持密切联系,制定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通过科学的方法、便捷的管理工具,进行长期有效的自我监测,就可以实现哮喘的良好控制。
80%以上哮喘患者未能有效控制病情
哮喘是一种呼吸道的慢性炎症疾病,表现为发作性咳嗽、胸闷及呼吸困难;呼吸道炎症程度越重,正常呼吸就越困难。如果不采取任何抗炎措施,将导致支气管阻塞或挛缩,甚至可能因呼吸困难而危及生命。
截至目前,哮喘仍是世界公认的医学难题,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疾病中四大顽症之一,它也成为仅次于癌症的世界第二大致死和致残疾病。它反复发作,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造成误学;成年人因哮喘严重影响工作能力,降低生活质量。哮喘给患者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是一个受到普遍关注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
在部分西方发达国家,哮喘发病率高达20%,有些甚至高达40%。2013年中国哮喘联盟发布的一项样本量人口达164215人的全国哮喘患病及相关危险因素调查结果则显示,哮喘总患病率1.24%,主要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非母乳喂养、第一代亲属过敏疾病史、合并过敏性鼻炎、肥胖和宠物喂养等。
虽然我国是哮喘低患病率国家,但北京、上海等地哮喘发病率较10年前,均大幅度增高,且增长速度非常快,呈现老年化趋势。更为严峻的是,我国哮喘患者哮喘控制率仍然较低,与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于2010年提出的“今后5年在全球范围内减少因哮喘住院比例50%”控制目标尚存很大差距。
其主要原因是哮喘患者对疾病本质及治疗目标的认知程度较低、管理程度较低,具体表现在:规范化药物的使用率低,规律使用各类控制药物比例低;定期随访及病情监测较差,75.24%的患者过去1年内未做过肺功能检查,仅2%使用简易肺功能——峰流速仪进行自我监测,因急诊就医患者27.01%、住院患者22.62%;59.64%患者在娱乐、教育、生育和就业中受限,甚至3.98%的患者想过自杀。
研究表明,80%以上的患者未能有效控制自己的疾病,这就意味着他们将面临哮喘严重发作及肺部长期损害的风险。事实上,在哮喘死亡案例中,80%可以通过教育及避免接触诱因正确服用有效药物而避免悲剧的发生。
无论哮喘症状轻重都得长期持续治疗
即便只有咳嗽和气喘等轻微哮喘症状,也说明气道炎症没有被控制。如果不接受规范治疗,慢性炎症会导致气道结构破坏,造成永久性的肺功能损害。哮喘没有被控制,不管平常症状轻还是重,因急性发作引起死亡的患者比例相同。因此,无论有无症状,哮喘患者均需要长期持续的控制药物治疗。
当哮喘急性发作时,大部分患者也仅仅只是通过服用激素和氨茶碱暂时控制气喘,症状缓解后并未持续正规治疗;还有一些患者对吸入性激素有恐惧心理,擅自停药;部分患者乱用口服激素,虽然见效快,但由于全身用药,长期大量服用后容易引起血糖升高、骨质疏松等副作用,相对于吸入剂局部用药的危害性更大。这些不规范的治疗导致很多患者肺功能受损,形成难治性哮喘。
难治性哮喘患者以男性多见,由于吸烟率高,大部分男性患者存在持续性气流受限,并且常合并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胃食管反流病等疾病。全身糖皮质激素使用率高,年治疗花费大。
如何才能更好地控制哮喘?应从哮喘治疗的规范化、个体化入手:
首先,根据病因治疗。针对哮喘发作的两个直接病因进行控制,即:控制气道炎症和解除支气管痉挛。
其次,坚持长期治疗和监测。由于哮喘病具有长期性、反复发作性和部分可逆性等特点,因此通常需要坚持长期的抗炎治疗,长期进行病情监测和评价。
第三,医患配合建立伙伴关系。哮喘病情随时变化的特点决定了管理哮喘的大部分日常工作需要患者和家属的主动参与,需要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密切配合。
第四,个体化治疗是关键。患者不同、病情严重程度不同,其症状和体征存在很大差异;同一患者在不同时期,其症状和体征也会不同,因此,不能只用固定不变的治疗方案,应根据病情分级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即个体化治疗,使用尽可能少的药物达到理想控制哮喘的目的。
哮喘治疗药物分为两类,即缓解药物和控制药物。缓解药物可于急性发作时,迅速缓解哮喘症状,患者应随时携带缓解剂,必要时应用。同时,缓解性药物还可用来预防运动诱发性哮喘,在医生指示前提下,于运动前10-15分钟使用。
控制药物用于哮喘的长期控制,需长期使用。如吸入糖皮质激素+长效β2受体激动剂,两种药物在同一吸入装置中,即能减少呼吸道炎症,又能松弛呼吸道,使哮喘得到良好的控制。GINA推荐,定量手揿式吸入器(MDI)联合储雾罐使用效果更好,尤其是儿童患者。
虽然目前尚无治疗手段或药物可根治哮喘,但支气管哮喘并非无药可救。一项全球大型临床试验表明,持续使用丙酸氟替卡松/沙美特罗吸入治疗,80%的患者可良好控制哮喘,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长期吸入激素是否安全?林江涛教授指出,用于治疗哮喘的皮质类固醇吸入剂是安全的,患者可以长期使用。“随着科技进步,少量目前使用的吸入糖皮质激素被咽下进入体内,可迅速从体内排出不会造成副作用。因此,选择越新的吸入激素,对于患者来说越安全。吸入激素的不良反应轻微,主要是一些局部作用,如声音嘶哑、口咽部念珠菌感染,可通过使用储雾罐和用药后漱口避免。”
有效控制哮喘从改变日常生活做起
哮喘发作时症状包括咳嗽(通常发生在晚上或早晨)、喘息(呼气时高音调的哨笛声)、气促(感到空气不够用,呼吸很困难)、胸闷(感觉有东西压在胸上)、呼吸困难引起失眠、不能参加体育活动等。哮喘患者可能有以上全部或部分症状,但也有很多人只是咳嗽。引起哮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家族史和个人史,父母或近亲有过敏性疾病/哮喘,则更易得哮喘。如果在没有感冒时也会气喘,如果患有过敏性鼻炎,如果有过敏性皮肤病,那么患哮喘的几率也会增加。
二是接触了过敏或敏感物品。过敏性诱发因素有尘螨、食物、霉菌、花粉、动物毛皮屑等;非过敏性诱发因素包括运动、病毒感染、冷空气、烟雾、空气污染、吸“二手”烟、阿司匹林等药物。
三是工作时接触某些化学品而产生“职业性哮喘”。
四是肺部感染导致呼吸道异常敏感。
“哮喘属于良性疾病,只要及早诊断、及早治疗,能得到很好控制。患者能像健康人一样工作、学习,参加体育活动”,林江涛教授强调,“控制是所有慢病管理的目标,但不得不说,哮喘控制是一个很高的境界。”
具体目标是:1.没有日间症状,即白天没有症状;2.夜间没有症状,不影响睡眠,不会憋醒。3.日常活动不受限制,能参加户外活动,能出差,能长途旅行,甚至有些控制得好的患者能上海拔几千米的高山,能去拉萨旅游。4.不需要服用缓解哮喘药物,只需用维持药。5.肺功能正常。6.没有急性发作。
林江涛教授指出,满足这6条才可以认为达到了哮喘控制,患者应该确信自己是一个正常人,应享受正常人所有的权利,包括参加体育锻炼的权利。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哮喘过敏源包括:尘螨、动物毛皮屑、霉菌、花粉等。如果家中有哮喘患者,应当对日常生活做一些调整。
首先控制好家居环境:不在家里养宠物;不在房间吸烟;用湿度计监测室内湿度,使之保持在50%以下,因为湿度太高很可能加重哮喘;使用无香料肥皂和除臭剂,不用香水、头发和身体喷雾剂;保持家居环境清洁,经常进行吸尘,清除尘螨、霉菌等诱发因素。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越来越多的新理论、新技术如:无创气道炎症评估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热成形术等应用于临床,也一定会造福哮喘患者。
同时,哮喘防治也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世界哮喘日的设立正是希望人们意识到哮喘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促使公众和政府参与实施有效的管理方法。近两年,响应国家“互联网+”战略及结合中国的哮喘防治特点,中国哮喘联盟提出了“科学高效 便捷管理”的口号。
针对临床医生,中国哮喘联盟组织专家编撰了《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基层版)》、《难治性哮喘诊断与处理专家共识》等一系列指南及共识,提供临床指导工具;开展了一系列的哮喘规范化诊治培训讲座及学习班,覆盖全国各级城市,开展场次400余次,约10万人次呼吸医师受益,最终造福患者。同时,联盟在全国48家医院建立专病门诊,使哮喘管理更加专业化,并先后向患者免费发放哮喘防治科普手册逾200万册。
林江涛教授介绍,中国哮喘联盟通过微信号china-asthma传播哮喘防治知识,全国哮喘研究协作组也将为医生提供管理和学习交流的数字化工具,为患者提供自我评估的工具,并将于2016年下半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哮喘管理评估—壹计划”项目,契合现代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趋势。
他再次强调:“哮喘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医生规范化诊治,患者加强自我管理意识,接受正规治疗、科学用药,最终实现哮喘控制”。
专家介绍:
林江涛,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日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全国医师定期考核呼吸内科专业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医学考试专家指导委员会临床医学专业副主任委员;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理事;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第六、七、八届组长,中国哮喘联盟总负责人;全国哮喘研究协作组负责人;《中华哮喘杂志(电子版)》总编辑;《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 中文版》主编;《中国呼吸和危重病监护杂志》总编辑;《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副总编辑;《国际呼吸杂志》副总编辑;《中国实用内科杂志》副总编辑、《Chest中文版》副总编辑。
10年前发起成立了中国哮喘联盟,组织实施了哮喘规范化诊治的全国巡讲以及哮喘患者和公众的防治知识普及工作。领导实施了“全国哮喘患病及发病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CARE研究)。成立了涵盖全国大陆地区30个省市的全国哮喘研究协作组和中国哮喘数据中心,初步建立全国性哮喘监测及防治网络。
2004年获首届中国医师奖、2008年获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11年共同申报的“哮喘的发病机制及规范化治疗”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5年获得“全球哮喘防治创议大使奖(GINA Ambassador Award)”。
相关阅读:
本文系寻医问药网(www.xywy.com)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