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已经举办26届,每年都有新气象,今年的特点之一在于与ACC、ESA、AHA等相关国际组织深入合作,举行了规模盛大的联合论坛,参会代表达15000余人。
此次会议的主题是“弥合裂痕,应对挑战”,本届大会主席、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主任马长生教授在开幕式之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必须对公共卫生、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存在“裂痕”达成共识,多方力量形成合力,以打开通路走向“弥合”。
拥抱互联网,弥合资源不足与不均
在中国看病常见这样一个现象:北京、上海在大力开展达芬奇机器人手术,而某省农村的老年人却连量一次血压都非易事,要排长队等待;三甲医院门诊大厅人满为患,专家预约已到两个月后,而基层社区医院却鲜有患者上门……
政府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在逐年上升,却无法满足百姓不断增长的需求,医生和患者都争相往大医院跑,这是中国式医疗地区差异、资源不足且分布不均的裂痕。
在疾病诊疗领域,某些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如急性心梗再灌注技术,北京地区从进医院到打开血管的时间需要160分钟,而日本只需要60分钟,这也是新技术、新理念与临床实践之间的裂痕。
马长生教授强调,我们必须认识都这些裂痕,才能有弥合之法,以减少医患之间、指南与实践之间、治疗与预防之间的沟壑。
具体如果操作?马长生教授提出要“拥抱互联网,应对挑战”,中国心脏联盟明年1月1日将启动“第一会诊”、“心之家”等心血管平台,通过电子医疗、远程医疗模式弥补地区差异、人才缺乏、知识欠缺等。
“第一会诊采取B2B模式,有专业心血管医生24小时在线,全国各地的心内科医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意地点提出会诊要求,知名专家时时对接。”马长生表示,还将开发的业版(服务医务人员)、大众版(面向患者)心血管诊疗APP,尽量使各个环节不脱节。
马长生表示,“互联网+”将为医学带来无限可能,“未来医院门诊量会大幅下降,可能实现像电商一样看病”,低成本、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将会实现。
培训一百万中国人学会心肺复苏,让医患联动
医疗的模式,此前一直是重治疗多于预防。美国心脏病学会主席Kim Allan Williams对此表示,医学的发展方向应该转向预防为主,这就要求在治疗之外做好人群健康干预,因为医疗不仅仅是医学问题,还牵涉生活方式问题。
心血管疾病就是一种受生活方式影响甚大的慢性病,要做好防控,应将生活方式治疗纳入医疗服务项目,由国家、医生、患者共同重视。
然而,这三者之间也存在裂痕。眼下就有一个例子:
不久前,我国著名心脏病学专家胡大一教授在高铁上为一名突发心梗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急救,微信朋友圈一时之间被相关媒体报道、网友转发点赞刷屏。
实际上,心肺复苏在欧美国家的家庭非常普及,中国掌握这种技能的人却为数很少,关键是,大家觉得这是医生的专业技能,与己无关。国家对此重视程度也不够,未及时做好宣教。
医患之间没有形成联动,影响疾病的防控。因为不是每一个患者发病时都能遇到一位“胡大一”,如若没有,可能结局就会是死亡。
为弥合这一裂痕,美国心脏协会(AHA)博士Mariell Jessup介绍,AHA计划在未来几年培训一百万普通中国人学会心肺复苏,以防疾病的致命突袭。
在未来10年,即到2025年要实现世界心脏联盟(WHF)全球心血管疾病负担降低25%的目标,不能停留在“重预防”或者说“重视”这一口号上,必须要行动起来。
重点关注:女性“第一杀手”之心血管病
本届大会一个重要的成果,是中国心脏联盟和美国心脏协会达成合作,签约了“真爱女人心”项目,在女性心血管疾病上重点发力。
中国心脏联盟主席胡大一教授指出,很多人都认为乳腺癌、妇科肿瘤等是威胁女性健康的最重大问题,殊不知心血管疾病才是女性的“第一杀手”,只有1/10的女性意识到了心血管病的威胁。
美国心脏协会从2004年就开始关注女性心血管病,并成立了专项,此次签约“真爱女人心”项目,我国将借助美国已有防控经验,提升女性健康。
针对接下来的具体动作,胡大一表示,首先,加大患者教育,提升大众对女性心血管疾病风险的认知,并做好基层医生的临床培训;其次,做好女性心血管病流行病学调查,从发病率、诊疗现状、高危因素等方面摸清家底;再者,在临床试验上要提高女性患者的参与度。
本文系寻医问药网(www.xywy.com)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