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看病难问题,并不只是简单的医疗资源总量不足,更主要的是资源结构与布局失衡。决策层开出的“药方”就是要建立“金字塔”型的纵深分级诊疗模式。2015年是新医改的攻坚之年,作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重头戏之一的分级诊疗受关注度与日俱增。
即便分级诊疗体系能够建立起来,然后呢?大型公立医院收治的患者群结构会有什么变化?服务模式会有哪些不同?随着门诊量的压缩,医院的成本和效益如何把控?困惑接踵而至……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15中国医院大会”专门设置了“分级诊疗与医疗保险分论坛”,全国各地的三甲医院大院长们集聚于此,就“分级诊疗对大型公立医院的潜在影响,以及医院如何未雨绸缪”进行了深入探讨。
朱同玉:未来基层医疗占据90%,“三驾马车”闯出大医院新路子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朱同玉表示,未来医疗发展的趋势是,基层医疗将会占据90%的份额。大医院门诊量可能从现有的300-400万,降到30-50万或许100万(国际上的大医院通常也就是50-100万的门诊量)。门诊量骤减必然使大医院面临生存压力,怎么办?
他认为大医院的生存法则主要有三:
第一,在医疗水平和服务上必须走高端路线,集中诊治疑难杂症。“别人不能看的病,我可以看;别人不能诊断的,我可以诊断;别人不能化验出来的,我可以化验出来。让医院的含金量进一步提高”。
第二,三甲医院要做医学研究的领头羊,从医学研究上转化出更多的生产力。有些医院每年的专利转化费达到3亿美金以上,高端检验费,一年也约在26亿美金左右。
第三,在人才培养上做更多工作,如招揽全球医生进修,成为科学教育基地,也是医院非常重要的经济来源。当然,这一点需要有非常高的科研水平作为支撑。
“未来大型公立医院法则应该是这‘三驾马车’并行的格局。”朱同玉说,这样才能使医院在医疗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更好地生存。此外,医院也要对内部的运行机制进行很好的改革和提升,才能探索出好的发展方向。
王晨:控制人力成本,把大医院门诊开到社区去
“中央实施分级诊疗的决心非常大,到2017年或2020年,现有的庞大门诊量将发生大规模转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晨说,“我们不会回避分级诊疗可能给大医院发展制造的‘麻烦’。但分级诊疗中,大医院自然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挑战,今后应当在人力资源成本控制上、以及与社区的衔接上,做好相应准备。”
人力资源方面,医院在高精尖人才的引进和使用上,要提前做一些数量和质量上的规划,划分出哪些是三级医院所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的人才,哪些是可以和社区通用的,因此大医院不要回避全科医学。
此外,王晨认为,分级诊疗不是把大医院的患者放在社区去就不管了,而是把大医院的门诊开到社区去,社区医疗中心应该是大医院的连锁或分支机构,医生也要下到社区去,让常见病和多发病彻底往下走。
王昆华:分级诊疗必须走,但要与人才“合拍”不能走太快
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王昆华认为,分级诊疗是必然的,但现在不能一刀切,条件还不成熟。政府虽在极力倡导,但即便大医院愿意放,基层医院能不能接、患者愿不愿去,都是分级诊疗面临的现实问题。就目前而言,基层医院的医疗水平难以“接得住”转下去的病人,原因在于医学人才的缺乏。
王昆华说,医学人才培养周期长,医学职业风险很大,责任更是重大,现在医学院的生源在减少,这对国家来说是悲剧。所以分级诊疗应该把精力放在如何快速培养人才、怎样把人才留在基层上。
王昆华特介绍了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这方面做的尝试,主要是定点帮扶。医院和区域内155家县级以上医院组成联盟医院,定期为下级医院培养人才,包括管理技能、业务能力、科研意识、沟通技巧、医疗纠纷防范等12个方面的培训内容。同时联盟医院间实现了畅通的双向转诊,起到很好的分级诊疗效果。
李新钢:分级诊疗是好的方式,国家也不会让大医院停摆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院长李新钢说,分级诊疗在国际上一些相对发达的国家,是一个定势,也是好的方式。从国家的大卫生观角度去看,分级医疗可以使医卫生疗资源充分利用,缓解患者都涌向大医院的现状。
他认为分级诊疗实施后,大医院的运营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作为承担公益职能的大型公立医院,国家不会让它停摆,从政府的角度也应该相应地予以更多支持。当然,医院本身也要在运营上更讲究策略,要发挥医院的特色,不断创新。
林建华:接受分级诊疗现实,大医院凭借多学科“增香”
福建医科大学副校长附属第一医院院长林建华则表示,应对分级诊疗,大医院要自己明确定位,要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和特色。在重点学科建设上,一定要有专科特色,要用多学科来吸引更多人,并解决一些疑难重症问题。作为公立医院,要面对分级诊疗的现实,也有责任要去做好它。
石应康:分级诊疗政策不够接地气,服务没落地
“分级医疗、医联体等政策的制定,包含了很多内容,也有服务的方式、目标等,但是怎么落地却没有定论。”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石应康点评。
他说,分级诊疗后,社区医院面临着“接不接得住”的问题,接下来还有“留不留得住”的考验。而现实是,国家已经做了很长时间的全科医师培训,也投入了大量精力来做培训,但是毕业以后没有一个留在社区,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如果基层医院留不住人,那么大医院做其他的转变也没有意义。”石应康表示,所以政府在做顶层设计时,一定要考虑怎样让人能够在基层安下心来掌握技术。
本文系寻医问药网(www.xywy.com)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