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孩子的病,我不知多少次向上苍祈祷,无眠时躲在楼道不知抽了多少支烟,一个大男人惶恐地捶胸痛哭,终于乏力躺下,又不知多少回从噩梦中惊醒……几番辗转,幸运地挂上了袁大夫的号……手术当天是孩子的生日,她收到了出生以来最厚重的礼物,袁大夫的生命再造之恩,她将没齿不忘……”
这段情真意切的话语,不是散文,也不是小说情节,而是一位患者家属写给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袁葛的感谢信,是他真挚朴实的情感表达。
寻医问药网经过求证,得知这位家属是袁葛的一位小患者李小若(化名)的父亲。小若是个初中女生,却在朝气勃发的花季年龄,查出患有先天性脑动静脉畸形,当知道这个病很大可能出现偏瘫、失语时,李先生一家陷入了极度恐慌之中。
“医生说手术治疗是首选,但致残风险率为80%,残了她下半辈子怎么生活啊,做父母的谁愿意啊!当时我们就拒绝了。但这个病放着不管,就是颗不定时的炸弹啊。”忆起当时的情形,李先生依然心有戚戚,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他自认始终平和宽厚,不知为何遭此“劫”。
辗转四处求医,李先生一家却一次次失望而归,医生都说必须手术,但孩子小,难度太大,结果恐难以理想。“我不敢相信医生的话,怕他们不说实话,找不同医生反复多方求证,但他们几乎都没有耐心听我把话说完。”几个月的精神折磨让他变得恐惧、多疑、易怒,对医生也更加不信任。
“我来到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挂上了袁大夫的号,他说‘手术风险20%’,让我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反复跟他确认,袁大夫都告诉我手术没问题。”李先生说,当时自己一方面激动万分,觉得孩子有救了,另一方面还是不相信袁葛。于是,他通过微信、现场反复追问风险,袁葛始终都耐心作答,一一分析给他听。
终于决定手术,但天坛医院床位太紧张,为了不耽搁小若的病情,安排他们到天坛医院院外病区住院。
“他为我们做了那么多,我还是不相信他,袁大夫还说我的心情可以理解,现在想想其实自己挺可恶的。”李先生愧疚地说。小若手术非常顺利,术后恢复很好,李先生说“完全正常,没有任何不良反应”,他们也慢慢从心理阴影中走出来。
对于给袁葛写感谢信,李先生说,不仅仅是心中无尽感激的抒发,更希望能给同病相怜的人带去指引,让他们能不走弯路,找到袁葛这样可以全心信赖的好医生。
患者重获新生的恩情,袁葛本人却只道是平常,“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只要患者信任我,我就得保证做一个靠谱的医生。”直爽的袁葛笑着对寻医问药网编辑说。
由于信息不对称,医患之间的信任桥梁本就不易建立,加之一些家属过于谨慎执拗,部分医生为保险起见,夸大风险,甚至耐心缺失,进一步加大了医患裂痕。
“医患不信任,总体来说是个社会问题,单靠医生没法破解,我们就做好能做的和该做的,并做到最好就行。”袁葛说,他这辈子就两点要求,首先做一个好人,然后做一个好大夫。
朴实的语言,看似朴素的理想,在现如今人与人之间竖起信任藩篱的时候,在医患之间不断爆发冲突的时候,做医生不易,做好医生更难。
袁葛却做得如此道法自然,他的秘诀就是用心看病,治病更重“人”。多一分聆听,多一点耐心,不忘人文关怀。因此,成百上千的病人,他能准确记住很多病患和家属的名字,病好之后依然保持朋友关系,所以,他的病人很多都是“终生制”的,需要寻医问药都会找他,即便不是袁葛的专业领域,也乐意为他宣传个人品牌。
患者的信任,技术的娴熟,袁葛没有“恃宠而骄”,他始终为患者利益最大化“算计”着。
与其他疾病稍显不同的是,袁葛专业相关的脑部疾病,几乎都是生死攸关的。因此他看病把握两点原则:治疗能否解决生存问题,治疗后生存质量是否提高。“通过手术,能把威胁患者生命的病原去掉,这是有价值的,治疗后,改善了患者的症状,解决了心理问题,这也是有价值的。”袁葛说,看病其实就这么简单,就是以对患者的价值为准绳。
“医学尤其是外科,是以成败论英雄的,我们都是‘结果控’。”袁葛幽默地说,结果要让人满意,同时治疗的每一环都要经得起推敲,所作所为要站得住脚,即便是失败的病例,也得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因为人命关天,治病不是实验,病人也不是小白鼠,所以医学又是“日久见人心的活儿”。
从医多年,救治患者无数,袁葛的理想职业生涯是,多快好省地解决病人的问题,以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最有利于患者的方式去治愈、去帮助、去安慰,做一个更加靠谱的医生。
本文系寻医问药网(www.xywy.com)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