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9日,“2015中国脑卒中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桑国卫院士致辞时指出,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在明确危险因素,提高人群知晓率,制定个体化防治方案,建立连续性服务模式,推广整体防治策略,引导防治紧密结合,建立并发挥国家一级卒中防治网络体系作用,积极开展高危人群筛查与干预项目,大力推广适宜新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为我国慢性病整体防治探索了路子,做出了样本。
未来,工程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付出努力,加强工作:
一、以当前工作为基础,完善卒中防治网络体系。
目前国家一级卒中防治网络体系已初步建成,但服务量和受益面还比较小,需要逐步建立并完善地方筛查和干预体系,扩展受益范围,提高国民慢病防控素养。
桑国卫院士指出,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医院应该成为集医疗、预防技术、培训、质控等为主的纵向服务体系的中心节点,并应联合区县协作医院及基层医疗机构,建立区域性的防治网络,全面展开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作。
要转变“重治轻防”的传统理念,鼓励医务人员大力开展健康教育,营造有利于促进全面健康的大环境,让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心脑血管等慢性病防治工作中来。
二、发挥中国医疗信息资源优势,制定符合国情的诊疗标准。
目前诊疗标准大多来自西方国家,而国人在生理和病理方面可能有所不同,干预措施也不尽相同,因此需要进一步根据国情确定自己的诊疗标准。
桑国卫院士说,我国临床医疗信息资源丰富,应当充分发挥优势,加大医学大数据和人群及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积极制定诊疗规范或指南,把对危险因素的控制和疾病诊治的标准牢牢建立在“有效促进公民健康和符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之上。
三、以脑卒中防治工作为契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国家卫计委把脑卒中防治工作作为慢性病防治的试点和探索,不仅与卫生管理、临床一线、公共卫生、健康教育、疾病预防等各专业相关,还需要社会、政治、经济、媒体等多层次、多领域的关注和支持。
他认为,应运用脑卒中这一慢性病防治抓手,通过不断实践探索和研究,完善慢病管理体制,培养创新性防治人才队伍,加快转化医学研究,推动重大新药上市,推动信息、生物、新材料、远程网络、智能管理、移动医疗等新技术交叉融合,促进健康社会、健康经济转型。
四、以大平台、大数据为前提,做好与其他科技相结合。
心脑血管病防治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及时发现高危人群,有针对性地开展高危因素干预。这项量大面广的工作,涉及海量信息数据和高危人群跟踪管理。目前,脑防委已在中国人口与健康平台上建立了中国卒中数据中心,收集到510多万社区人群和医院住院病例筛查治疗随访信息。
在下一步的心脑血管病防治实践工作中,桑国卫院士建议,进一步发挥大平台、大数据优势,充分利用多中心、多学科、多地区的数据库,调动现有的科研技术和资源数据优势,协同科研实力强的院所,建立优势集成的系统创新机制,积极引入生物医药、人口健康大数据、基因测序等发展前景广阔的精准医学设想,推动我国医学各学科的发展。
本文系寻医问药网(www.xywy.com)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