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陇德:中年人因慢病早死早残 小康社会怎么建设?
——《柳叶刀》发布《全球疾病负担研究》:2010和2013年,脑卒中位列中国居民死亡第一位死因。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脑血管病造成的肢体残疾占肢体残疾的第一位。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2012年颅内出血住院总费用为147亿元,脑梗死为298亿元,医疗负担巨大。
在“2015中国脑卒中大会”上,全国人大科教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卫生计生委脑防委副主任王陇德院士做《脑卒中防治工程工作报告》时指出,目前我国卒中防控形势依旧严峻,亟需建立以基地医院为防治技术中心的三级卒中防治网络体系。
国家级脑卒中防治网初步建成
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自2009年启动以来,已建立由306所基地医院,1000多家县区协作医院,2700多家社区乡镇医疗机构组成的国家一级的脑卒中防治网。
在基地医院建设方面,工程取得的主要成效有:
1.积极开展中风预防筛查门诊和卒中随访门诊建设。中风预防筛查门诊由2010年的44家增加到2014年的184家;卒中随访门诊由2010年的39家增加到2014年的172家。
2.推进脑卒中急诊绿色通道建立。2010年,仅有58家基地医院开设卒中急诊绿色通道;2014年增加到201家。
3.推行多学科联合诊治卒中,积极宣传推广卒中中心、卒中单元建设。截至2014年底,已建立多学科联合防治工作模式的基地医院达145家。
4.脑卒中诊疗适宜技术的临床推广医院数量有较大增长。基地医院开展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的例数由2010年的247例增加到2014年的1778例,增加了620%;符合指征的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溶栓工作取得积极进展,2010年静脉溶栓共4632例,2014年增加至15136例,增加了227%。
5.2012年正式启动的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与防治新技术推广项目,共获中央财政专项支持7000多万元。2014年各培训基地共举办63期专业培训班,150家医院共安排1600多位医务人员赴各培训基地培训。71家医院的3000多人完成了网络学习任务,104家医院完成本院及基层医务人员培训共30000多人次。
6.2014年基地医院共举行科普宣传健康讲座5000多场,受益群众近百万人;举办义诊4000多场,受益群众近70万人;先后组织了神经内外科、超声、康复、护理等多个专业的知名专家团队,并动员企业、媒体等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西藏、山西、北京等地,以及革命老区、偏远地区开展义诊、健康宣教、学术讲座、捐赠药品设备等活动。
7.脑防委还联合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建立了卒中救助公益基金,2010-2013年累计救助金额2700多万。
在卒中防治信息平台建设和大数据收集方面,目前中国卒中数据中心已收录500多万40岁以上人群的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随访干预数据,为脑卒中防治的监测、政策制定和科研探索打下坚实基础。
此外,脑防委办公室还委托中国卒中数据中心,开发基地医院科研型结构化住院脑卒中数据库,目前宣武医院、天津环湖医院等8家单位已完成数据对接,实现数据上传。另有110家基地医院已经开展对接数据库部署准备工作。
40-64岁人群成高危中的高危
此外,王陇德院士还发布了约130多万(其中卒中患者近3万)40岁以上人群大样本数据的分析结果:
1.2011-2013年,40岁以上人群脑卒中综合标化患病率约2%。
2.卒中患病率和教育水平呈现负相关:小学及以下患病最高,大专及以上最低。
3. 4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15%的人属于高危人群。
4.男性吸烟、血脂异常、高血压、明显超重肥胖排在危险因素前几位。
其中,中年人血脂异常和超重肥胖检出率,已经与老年人不相上下,而中年男性的吸烟率远高于老人,加之工作压力大、家庭负担重、很少运动锻炼,脑卒中风险大多集中在中年人身上,由此引发年轻化趋势。
5.卒中患者中40-64岁患者占近50%,卒中高危人群中40-64岁的人所占比例超过60%,说明年轻化趋势已非常明显。
6.卒中患者伴随的危险因素主要有:高血压、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同型半胱氨酸增高、糖尿病、高密度脂蛋白降低。
7.一半以上患者处于卒中再发高风险状态,患者很多风险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高血压控制率20%左右,低密度脂蛋白高的控制率8%,糖尿病控制率约30%,房颤患者运用华法林治疗的比例仅2-3%,重度颈动脉狭窄采用手术和介入治疗措施仅6%,防控任务艰巨。
建立“十百千”为主的三级卒中中心网络
王陇德院士介绍,下一步,脑防委的工作方向及重点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建设区域性脑卒中防控网络,提升服务量,拓展群众受益范围。
区域性脑卒中防控网络体系应当形成“上下联动,多单位、多专业、多学科相互协作”的工作机制,并成为集医疗、预防技术、培训、质控在内的纵向服务体系的中心节点。
2.开展卒中中心建设,促进卒中多学科规范化防治。
标准化卒中中心是将卒中急救、重症监护、神经介入、神经内外科、康复护理、健康教育等多学科有机结合的整体,并重点解决两个重要问题:一是缩短缺血性卒中患者从入院到开始溶栓的时间,大幅度提高时间窗内到达医院的患者的溶栓质量,降低残疾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二是建立综合评估团队,给患者提出最佳诊疗方案,改变工作模式和诊疗服务碎片化现状。
王陇德院士介绍,目前我国306家基地医院中,已有150家初步建成多学科联合防治工作模式。未来,脑防委将在全国范围内建成包括:十家国家示范卒中中心、百家高级卒中中心、千家左右的卒中防治中心的三级卒中中心网络。
3.制定脑卒中防治技术规范,调整临床医护人员的知识技能标准及岗位职责。
脑防委已经组织制定了20多个脑卒中筛查与防治相关技术指导规范,较全面涵盖防控领域的多学科专业理论与技术,并将进一步推广规范,指导临床实践。
此外,脑防委还将协助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制定脑血管病相关科室临床医护人员的知识、技能标准和岗位职责要求,推进以脑卒中为代表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工作。
在工作中,推行筛查综合干预随访等相关技术指导规范,把对病人的入院宣教、危险因素筛查干预、出院指导、随访登记等纳入医务人员的岗位职责并与考评挂钩,真正建成完整的脑卒中规范化防治流程。
4.重视随访干预,强化健康管理。
王陇德院士说,2015年起,国家筛查项目一般将不再开设新的筛查点,项目工作将集中在各地已建立的筛查人群的主要因素干预、有效控制上。
而对患者的抽样管理和高危人群危险因素有效控制都有赖于随访干预,这是降低发病率、死亡率、复发率、致残率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也是开展队列干预研究的重要基础。通过长期固定干预队列的建立,为国家提供慢病防控的决策依据。
本文系寻医问药网(www.xywy.com)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