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医讯频道 > 新闻追击

媒体怎样做医疗纠纷报道才靠谱?

  • 文章作者:夏浩

截至12月23日,手术台自拍风波仍在发酵。即使当事医生及医院都遭到严重处分,民众的声讨之声也依然不绝于耳,这其中有多少程度是受到媒体舆论的绑架?

事实上,无论是此次“手术室自拍”事件,亦或以往诸多医疗事件报道,媒体的作用都显而易见。媒体作为第三方,虽然承担舆论监督之责,但任何预设立场或主观情绪都可能歪曲事实真相,造成民众误判。其实,刷屏观察动态和传播信息的同时,媒体还可以跳出事件本身的是非对错,思考怎样做医疗报道才靠谱。

关键词:失实

【“缝肛门”事件】2010年7月23日,深圳一名孕妇在凤凰医院顺产下男婴后,丈夫陈某发现其肛门处被缝线,遂怀疑助产士因索要红包不成伺机报复,向媒体爆料。随后,诸如“产妇肛门被缝”、“助产士索要红包”等报道引起轩然大波。后据多方调查,所谓“产妇肛门被缝”及“索要红包”等情况并不存在。助产士张吉荣以名誉侵权为由,把该夫妇以及两家深圳媒体告上法庭。最终法院裁定陈先生败诉,赔偿助产士3万元并赔礼道歉。

【“八毛门”事件】2011年9月,一个出生6天的婴儿无法正常排便,深圳市儿童医院建议做造瘘手术,费用约10万元,而该婴儿的父亲拒绝手术,到另外一所医院开0.8元的开塞露缓解了孩子的症状。当时诸多媒体仅以婴儿父亲作为信息源,渲染10万元与8毛钱之间的巨大反差,引起社会舆论一边倒地指责医院过度医疗。最终,该患儿被确诊为先天性巨结肠并接受手术治疗,当事人和相关媒体事后也向医院致歉。

【“绿茶门"事件】2012年7月29日,一名记者伪装成患者在石家庄某医院,用绿茶饮料当尿样送检,结果显示“尿液”中有白细胞、霉菌和杂菌。该尿检结果便成为媒体指控医院坑害患者的证据。事件一经披露,引起广泛关注。随后,专家回应用绿茶替代尿液送检的做法不科学,机器没有鉴定样本是否为尿液的程序。此事表明,这家媒体欠缺医学知识和热衷过度炒作,用其先入为主、有罪推定的“钓鱼”采访更是一种病态。

【“湘潭产妇”事件】2014年8月10日,湘潭县妇幼保健院一名张姓产妇,在接受剖腹产手术时意外死亡。有媒体随即刊出“产妇丧命,医护失踪”的报道,迅速引爆舆论,医德再次成为民众口诛笔伐的焦点。不久后,事情发生逆转,2014年9月11日,经专家组依法依程序鉴定,该产妇的死亡原因符合肺羊水栓塞所致的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事件不构成医疗事故。当结果尘埃落定,中国医师协会首次因产妇事件投诉记者报道失实。

关键词:效应

1.加剧医患矛盾

据中国医院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每所医院每年平均发生暴力伤医事件高达27次。导致医患矛盾的原因错综复杂,但医疗纠纷与医患冲突成时下社会热点,与少数媒体夸大渲染或进行失实报道不无关系。

国际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 The Lancet)曾于2010 年 8 月刊发《中国医生:威胁下的生存》(Chinese doctors are under threat)一文,剖析中国医生的处境,认为中国媒体对医生的扭曲报道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医患关系紧张。

2.媒体公信力下降

事实上,一些不客观的报道给媒体自身也会带来负面影响。

如在“湘潭产妇事件”的报道中,就有很多网友把矛头指向媒体,认为媒体不该为轰动效应而忽视新闻伦理。微博博主“SALOME-SUN”称:“连我妈都在跟我说,那条超吸引眼球的微博标题,把产妇遗容直接放到大众面前,毫无人性和职业操守!巧舌如簧地把自然悲剧描述成医院事故,就为了吸引眼球简直无良!”

关键词:客观

当媒体报道医学、生物等专业领域的新闻时,务必追求真实客观,此时咨询医学专业人士就显得尤为重要。医疗纠纷报道失实的一部分原因,正是媒体欠缺专业医学知识。

微博博主@协和谭先杰曾发布长微博:

“报道医疗新闻的记者,能否发稿前咨询一下专业人员。我认识的一些媒体朋友,在涉及医学报道时,有时会征询我的意见,我也乐于效劳。”

报道医疗纠纷的5点建议(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张志安副教授):

①接到群众投诉医院后,记者不要只听一面之词,要看诊疗记录。除了采访患者本人、患者家属等,也不要忘记采访院方、当事医护人员和其他专业人员,避免偏听偏信。

②要以“沟通和求证”的姿态,而非“维权”姿态,心平气和、积极主动地采访院方和主治医生,即便遭拒也不要气急败坏。

③报道涉及专业用词要准确,比如治疗和治愈、缝住和缝扎的差异。不要为追求轰动效应而夸大其词,必要时请教专家。

④要在尽可能全面调查和理解的基础上做报道。比如,查阅该医院这项手术的成功率、日常门诊的投诉情况、该科室同行评价和专业水准、当事医生的执业资格和行业口碑等。如果时间紧迫,至少可以采访其他患者,了解他们的判断;要避免放大单个极端案例;及时跟进院方或卫生部门发布的调查结果,以求平衡。

⑤要在日常工作中积累医学知识,对临床问题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有所了解和理解,要花心思深入研究医改及其逻辑、问题,对医患纠纷问题的社会原因、背后的社会情绪来源等有整体把握。由此,做相关报道时才不会“只见树而不见林”,能以理性的姿态和专业的基础去做报道。这点非常难,但是非常重要。

附:推荐做医疗报道的记者阅读四本书:《唤醒医疗》、《大国医改》、《医微知著》、《医者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