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医讯频道 > 卫生新语

黄晴:当前情况下提高医德水准是当务之急

  • 文章作者:齐莉

中国有句古话:“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句话反映了中国社会对医生职业的一种极高评价和期待。

在传统的中国精神文化中,如果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种最高的政治理想人格,那么,“悬壶济世”、“治病救人”则是一种为医的最高理想人格。医生,是一种具有极高职业道德要求的行业,必须要有一种对人的普世悲悯情怀,同时,也要求有治病救人的良好专业水平。

可医生面对的是极为复杂的*现象,医学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经验科学,医生专业水准的高下不一还是一种客观的现象。
 
生老病死是必然的人生经历,“治得了病,治不了命”也还是一种普遍的无奈。因此,患者对医生的要求和期待,也必须理性和通情达理,否则,只会导致不必要的医患矛盾和冲突。

当前,提高医德水准是当务之急。医疗事业在商品社会中虽然具有商业性质,但主体上是一种社会事务,而且是“人命关天”的事业,因此不能以盈利为主要的职业目标。医生需要具有高于其他行业的职业道德要求和人文关怀,向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医德环境。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向患者提供了有利治疗的心理环境,即使出现了“治不了命”的情况,也能向患者提供良好的临终关怀。

促进医德水平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例如,教育系统要加强医德教化,医疗系统要加强内部管理,社会要有一种尊重医生、护士的氛围,对搞医疗欺诈者要进行有效打击等等。此外,对当前医疗体系中的“商业化过度”现象,政府也要进行符合国情的体制改革,逐步提高医疗的社会保障水平。

如今医疗纠纷较多,大体是三种情况:一是出了医疗事故,二是患者亲属在悲痛之下情绪失控,三是相关人士有潜在的利益要求。对这类问题,只能具体分析、具体解决。在这方面,需要有更完善的法律规范体系,更权威的评判机制和机构,从而更好地保障医患双方的权益。另一方面,社会也要加强对医患双方的行为规则教育,减少“医闹”现象,因为这会大大增加医疗机构的运行成本,损害全社会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