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医讯频道 > 卫生管理

捐肾移植将出台专家指导意见

日前,由中国*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中心和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肾移植学组,赛诺菲公司联合主办的“聚焦风险、规范移植——全国肾移植高峰论坛”召开,与会专家对《中国公民死亡后(DCD)器官捐献用于肾移植的器官质量及移植风险因素评估专家共识框架》进行了讨论,并表示,对国内临床肾移植有指导意义的《DCD器官捐献用于肾移植的器官质量及移植风险因素评估专家共识》有望在较短时间内出台。

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肾移植学组组长石炳毅教授表示,《DCD器官捐献用于肾移植的器官质量及移植风险因素评估专家共识框架》参考国际最新研究进展,结合我国DCD器官移植实践中的积累经验,同时借鉴国际经验,为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估体系提供建议,提出临床需重点注意的关键影响因素。共识框架对于提高肾移植成功率,长期存活率及减少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器官移植是器官终末期功能衰竭患者的最佳治疗手段。有幸获得器官进行移植手术只是向成功迈出了第一步。器官移植患者移植物及患者的长期存活,始终是移植领域所关注的核心。聚焦肾移植危险因素成为肾移植领域专家研究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肾移植危险因素包括低龄、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感染等,这些都可能会导致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是导致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功能损害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导致慢性排斥和移植肾功能丧失的重要因素。一旦出现急性排斥反应,移植患者的身体会出现一系列免疫介导反应,并迅速破坏移植器官,进而影响移植肾的存活率。石炳毅教授表示,在美国,绝大多数肾脏移植的患者在接受手术的时候会使用免疫诱导治疗,以预防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在器官移植的治疗中,合理、及时的免疫诱导治疗能够显著降低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降低因排斥反应导致器官衰竭的风险。除了活体移植,其他供体移植都须使用免疫诱导治疗。

据统计,中国每年约有30万患者需要器官移植,而每年器官移植手术仅能开展1万例左右,供需比为1:30,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为1:31。我国大批患者因供体器官紧缺面临着死亡的威胁。石炳毅教授表示,肾移植是中国临床开展最早、例数最多、技术最成熟的大器官移植,中国2013年进行的肾移植为6471例。

石炳毅教授指出,器官移植资源十分稀缺,如何更有效、更合理地利用好极其有限的器官资源显得尤为重要。获得器官进行移植是弥足珍贵的治疗机会,更应该确保治疗质量。器官移植获取过程中,器官的保护需要符合严格的医学操作流程;进一步规范化旨在预防器官排斥反应的免疫诱导治疗,降低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风险;在成功移植术后,仍需要进行长期的免疫维持治疗,这一系列措施,是确保移植成功的关键因素。过去十年中的多项研究及文献证明,实体器官移植中,ATG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如即复宁)是首选的用作免疫诱导药物和治疗急性排斥反应的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在免疫诱导治疗中抗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的用量在所有美国抗体免疫抑制药物中处于第一位。

无需注册-

百万名医生在线为您免费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