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医讯频道 > 卫生管理

儿童肺炎链球菌性疾病防治技术指南发布

  • 文章作者:零 点
《指南》诞生 迈出防治肺炎球菌疾病实质性的一步

  自去年4月编撰工作启动始,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联合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在参考国内外最新肺炎球菌疾病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制定了《指南》,并在《指南》中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给出了肺炎球菌疾病在治疗和预防方面的专家建议,进一步规范了肺炎球菌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

  肺炎球菌疾病临床管理和免疫预防领域专家组成的编委会在《指南》的编纂过程中作出了重大贡献。编委会专家对肺炎球菌疾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和实验室诊断、血清分布等,以及肺炎球菌耐药性和抗菌药物选择等临床治疗和管理方面提供了重要建议。同时还对肺炎球菌疾病的监测和预防策略进行了总结与规范,特别是对于疫苗的接种方法和程序等。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教授在会上也谈到:“制定、完善和推广《指南》是防治肺炎球菌疾病实质性的一步,采取积极主动的预防措施是对抗肺炎球菌疾病的上策。这对于保护婴幼儿免受肺炎球菌疾病侵害、降低肺炎球菌疾病给中国社会及整个公共卫生领域带来的疾病负担有着积极意义。”

  《指南》适用的对象包括与肺炎球菌疾病防治相关的医疗机构中的儿科、内科、感染科、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等医务人员、各级妇幼保健机构的卫生保健人员以及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人员和疫苗接种点的接种人员。主要用于指导肺炎球菌疾病的诊疗和预防,并有利于作出应对的正确决策。

  早在2008年10月针对广大从事儿童疾病预防和临床治疗的医务人员为主体的大型疾病教育项目“一分钟关注 预防儿童肺炎球菌疾病”活动启动时,专家就呼吁疾病预防和临床治疗领域的医务人员相互协作,共同参与肺炎球菌疾病的宣教教育工作,促进建立“治疗+预防”的公共卫生协作格局。而《指南》的发布正是在一分钟行动的基础上,从减轻整个中国的肺炎球菌疾病负担,加强中国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高度,来规范肺炎球菌疾病的诊疗和预防,积极促进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

  预防接种可有效降低肺炎球菌疾病负担

  抗生素目前是肺炎球菌疾病主要的治疗手段。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王撷秀指出:“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以前对肺炎球菌有效的抗生素现在正面临越来越严重的耐药性。这可能会导致临床经验性抗生素常规剂量治疗的失败,引发严重后果,甚至导致死亡,治愈后往往也会造成很多后遗症。”《指南》中也指出肺炎球菌的交叉耐药和多重耐药现象日益明显,而目前耐药最严重的地区和国家就在东亚和东南亚,中国的情况也很严峻。

  疫苗的出现使人类在与病原微生物的斗争中取得了相对主动的地位,对肺炎球菌疾病也不例外。因为肺炎球菌疾病也是可防可控的。《指南》作为横跨预防与治疗领域并突出预防的指南,也从通过积极预防接种的角度,对有关肺炎球菌疾病的预防策略给出国家级推荐建议。

  《指南》特别指出,对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因其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应采用接种肺炎球菌结合疫苗的方式进行保护。而接种肺炎球菌结合疫苗还能使小儿肺炎、中耳炎等疾病的发病率下降,并使婴幼儿鼻咽部肺炎球菌带菌率降低,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量和降低肺炎球菌的耐药性等。此外,为婴幼儿接种肺炎球菌疫苗还具有群体免疫效应,能使未接种疫苗的其他人群包括老人、免疫缺陷等人群受益。

  而肺炎球菌疾病所带来的沉重疾病负担,以及对于儿童尤其是2岁以下婴幼儿健康的损害,促使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将肺炎球菌结合疫苗优先纳入各国家/地区的免疫规划项目中。目前,肺炎球菌结合疫苗已在全球近百个国家或地区开始接种,并被其中42个国家/地区纳入其国家免疫规划项目,使普遍接种地区的肺炎球菌疾病的儿童发病率大幅度下降。

  王撷秀最后表示:“随着《指南》的推广,相信会对我国小儿肺炎球菌疾病的防治起到启迪和导向的作用。降低儿童尤其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是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之一,积极防治肺炎链球菌性疾病必将可以加速这一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