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刊采访的3个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看,“投入”几乎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面对公立医院的“投入”要求,3月6日,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副部长王国强接受本刊采访,阐述了他的一些思考。
他说:“医改的5项重点工作之间有相关性,其中最难的,是基本药物制度的落实和公立医院改革。而基本药物制度和公立医院改革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财政实力。”
他认为,药品“零差价”之后,政府补贴很关键,“补不上就是失败,又回到了以药养医的阶段”。
至于对公立医院到底补偿到什么程度,王国强说:“现在没有统一的标准,还是要看试点,国务院刚刚批准的16个城市,情况也不太一样,要通过医院来测算。”
但他强调,补偿机制不是简单定一个标准,也不能走过去吃大锅饭的路,不管做没做,都一样要补贴,而是要通过补偿,让它更好地体现公益性,能够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
“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体现在哪里?我认为主要是在政府投入,以及医院承担公共医疗卫生的基本需求。而对老百姓来说,就是感觉医疗服务确实少花钱了。不过,老百姓少花钱,并不意味着医院少收钱。”
王国强解释说,医改无论是补供方(医疗机构)还是补需方(医保部门),归根结底这笔钱还是会回到医院。如果补需方的话,需方可以选择,谁服务好,这个钱就给谁,这对患者也是有利的。
“中央提出新增8500亿资金,这笔钱无论是用到医保上,还是直接投给医院,最后其实都要流向医院。怎么把这笔钱花好,包括各地的经费、财政的经常性支持等,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王国强进而表示,公立医院改革的复杂性还在于,它不仅仅是补偿机制的调整,还涉及法人制度、监管机制等,这些工作不同时推进,将可能影响改革的效果。
这与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部长陈竺当日的表态如出一辙,陈竺说:“对于公立医院改革,最初的医改方案中没有这项内容,是我主动提出来的。我认为,公立医院改革如果不启动,那么再过几年,我们即使有钱,也很难再把它的发展方向拉回来。如果观念不改变,投入再多的钱也没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