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胶囊内镜、双气囊内镜检查技术对小肠疾病做出最精确而快速的诊断?记者今日获悉,中华全国医学会全国小肠学组副组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镜中心主任戈之铮表示,该院两项突破性研究成果已经解决了上述世界级难题。
日前,国际权威内镜杂志——美国《消化内镜杂志》与德国《内镜杂志》分别刊登了仁济医院消化科专家在小肠内镜检查与诊治方面取得的两项突破性研究成果。据介绍,该研究成果的临床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小肠内镜检查与诊治的有效率。
今日,国内外小肠疾病专家汇聚申城,出席2010年中国上海胶囊内镜和小肠镜小肠疾病诊治专家论坛。包括胶囊内镜发明者和双气囊内镜发明参与者在内的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出席了论坛。
据介绍,小肠疾病属于消化道疾病,一般分为血管病变、炎症性疾病以及小肠肿瘤等。小肠疾病的发病率占消化道疾病的5%,而大肠疾病中6成将累及小肠。由于小肠远离口腔和肛门,是整个胃肠道中最难检测的部分,又因小肠长度长且游离于腹膜内,并被肠系膜束缚形成多发复合肠襻,使传统的检查技术受到很大限制。因此,一直以来,小肠疾病的诊断远落后于胃肠道其他部位,被认为是消化道检查的最后盲区。
2001年胶囊内镜和2003年双气囊内镜的出现填补了小肠可视性检查手段的空白,开创了小肠内镜诊治的新纪元,其临床应用使小肠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长期的临床实际却发现它们各自也存在着致命缺陷,如胶囊的供电量以及在胃内停留时间,双气囊内镜检查时间长、患者痛苦多等都成为上述诊断技术的瓶颈。据知,本次论坛旨在对上述检查手段十年来的应用进行评估,并交流相关技术的发展新趋势。
据知,仁济医院内镜中心专家戈之铮教授等进行了大样本对照研究,并通过实时监控,发现对胃排空延长者使用传统胃镜干预将胶囊内镜直接送入十二指肠,可在不影响胶囊内镜的图像质量及小肠转运时间的基础上将全小肠检查完成率提高至83.8%,并在国际上首次证实通过准确提高胶囊内镜全小肠检查完成率而最终提高了对小肠疾病的诊断率。据知,诊断成功率从未加干预时的41.7%提高至60.0%。这一研究成果刊登在美国的《消化内镜杂志》
专家表示,胶囊内镜和双气囊内镜具有很好的互补作用。但是,如何准确选择双气囊内镜(口腔和肛门)的进镜方式至关重要,将彻底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而长期以来尚缺乏明确的判断标准,戈之铮等又在国际上首创通过时间指数临界值准确区分需要经口和经肛双气囊小肠镜检查途径,其准确性达100%。这一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德国的《内镜杂志》上。
今日论坛上,戈之铮等所作上述内容报告在国内外专家中引起轰动,得到国内外权威专家的高度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