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分钟:猝死抢救的黄金时间(图)
- 文章作者:yclion
然而,由于我国公共卫生体系不够健全,多数心脏性猝死者来不及抢救,心脏性猝死的平均生还率会比欧美更低。
吴书林告诉记者,传统上认为,心脏性猝死有两个多发人群,一个是从出生至六个月的新生儿,另一个是45岁~75岁的中老年,其中,男性居多。而据吴书林介绍,现在心脏性猝死已经愈发“年轻化”,运动员猝死,青少年运动后猝死,中青年白领猝死的案例屡见不鲜。
据研究,心脏性猝死和吸烟、肥胖、体力活动少等生活方式有关,抑郁、精神负担重的人发病率也相对较高。现在中青年白领大都生活节奏快,脑力劳动居多,缺少锻炼,压力较大,容易疲劳,可能有一定的心脏疾患也浑然不知。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再不注意休息和定时检查,总认为自己身体非常好,能扛得住,最容易被心脏性猝死“盯牢”,发生“过劳死”。而对于青少年来说,许多青少年喜欢运动,感冒或者身体不适的时候也带病进行剧烈锻炼,容易引发病毒性心肌炎或其他心脏病变,导致猝死。
22%心脏性猝死者曾经心绞痛
“各种心脏病均可导致猝死,但以冠心病为最主要的原因。”吴书林指出,约20%~25%的冠心病以猝死为首发表现。患心肌梗死者中有75%可发生SCD。“虽然不少患者发生猝死事件前,会有心脏疾病的表现,但可惜的是人们往往不会重视这些症状,而猝死的可怕之处更在于其发生具有无法预测的特点”。
但是,心脏性猝死的发生并非完全无迹可循。“发病前,患者通常有一定的先兆。”吴书林说,德国柏林的急症医疗系统曾经对2006年抢救过的406个心脏性猝死病例做过统计,结果发现,80%的患者在猝死发生前都有过不同程度的先兆。其中有22%的心脏性猝死患者会有平均累积长达120分钟的心绞痛,15%的患者呼吸困难的症状会平均持续半个小时,其余的还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
吴书林特别强调,一般情况下,猝死病人可能会有以下先兆:在病发前的几天甚至几个月前,有可能会感到胸闷、心慌、乏力;病发前一个小时,会忽然出现低血压、胸痛、头晕。在这一阶段,应强化急救意识,及时到医院诊治,做好预防和抢救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