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药不当等于找病 男人小心ED女人小心发胖
- 文章作者:邢开宪
吃药不当等于找病 用药地雷多数人为
日常用药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世界卫生组织曾做过的一次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的患者死亡病例中,大约有1/3是因为药物使用不当引起的。
在我国,不合理用药的情况能占到总用药的12%-32%,而药品本身的问题也不少,每年大约有19万人因为药而致命,每天520人死于吃药不当。
近日《健康报》、《健康文摘报》、《中国卫生》杂志和《大众健康》杂志联合权威专家举行“百姓安全用药调查”。
在1月16日刚刚公布的调查结果中,6万份问卷评出了百姓心目中30种放心药和10家放心药品厂商。与此同时,这6万份问卷还反映出了人们在日常用药过程中的N多问题……
关于人群
男人吃药小心ED
近年来,药物引起的ED有明显增多的趋势,不容忽视。研究发现,临床常用的对男性性功能有一定影响的药物包括:
抗高血压药
抗精神失常药
氯丙嗪、甲硫哒嗪、氟奋乃静及氟派啶醇。
抗狂躁症、抑郁症药
碳酸锂、米帕明、阿米替林、氯米帕明。
解热镇痛药
吲哚美辛(消炎痛)长期服用时,偶尔可引起ED;非乃西丁和保泰松,长期大剂量应用可出现睾丸萎缩,精子形成抑制,男性不育症。
一般来说,由于药物引起的ED,在停药后3~6个月大多可逐渐恢复正常。
女人吃药不当易发胖
美国《消费者报告》杂志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抗忧郁药、抗糖尿病药物、抗炎剂、抗组织胺剂和抗癫痫药物等几种药剂都有导致肥胖的可能。
研究人员发现,在服用这些药物后,病人通常容易产生饥饿感,食欲大增,新陈代谢的速度反而减慢;同时,病人还容易产生困倦感,活动量随之减少。这些都有可能导致服药者体重增加。
宝宝吃药最忌捏鼻灌药
捏鼻灌药是父母给婴幼儿喂药的一种常见方式,有一定的危险性,可能使药物呛入气管而危及孩子的生命,不可采用。较好的办法是将片剂研成粉末,放入小匙之中,加入温开水混合后放入婴儿口中,让婴儿一面张口啼哭,一面吞入药物,待药液吃完后取出小匙,可避免呛咳发生。
此外,喂小朋友吃药水,最好是用试管形匙;喂BB吃药可用滴管。若真的没有专用的药匙,较理想的代替品是用来量分量的茶匙。
质疑1
说明书假装有学问
生活中有很多人吃药都不看说明书,想怎么吃怎么吃,对说明书上写的适应症、规定剂量、注意事项一知半解。
不看说明书兴许是嫌麻烦,可调查中也有3%,也就是5000万以上的人看不懂说明书,需要别人解释才明白。也难怪人家看不明白,有的说明书压根就没写清楚。比如药品规格,都爱用毫克做剂量单位,但不同厂家生产的同一种药,每片药的剂量也不同,这种药吃这么多毫克,那种药吃那么多毫克,吃一样的药岂不是要懂数学换算才能正确地吃进去?
最“要命”的是对药品的不良反应、禁忌症和注意事项的说明,国外的药品说明书光不良反应就够你看一阵的,说明书上即使是十万、百万分之一的不良反应情况都会提到,而咱们却“习惯”忽略不计,要么就一句“肝、肾功能不良者慎服”带过,难道“良”与“不良”自己说了算?
小点子:说明书通俗点吧,剂量何妨以“片”为单位,谁都懂,也不用再做数学题;不良反应多嘱咐几句吧,哪怕全国就一个人才有的情况,提出来就以防万一;禁忌症明确一下吧,啥病啥情况不能吃,说清楚了患者心里图个踏实。
质疑2
包装中看不中用
不难想见,药品厂家之间争夺消费者的竞争也进入白热化了,你瞅瞅现在这药品包装就知道了。
光拆包装就费半天劲,难怪人们对药品包装意见大。调查中很多人反映,夸张的华丽外壳里面只装着精致的小瓶药;很多瓶盖密封太紧,需要有把子力气才能拧动;而眼药水瓶口又太松,瓶口上的洞却很大,容易洒也容易进细菌;有的药片规定只能吃半片,那么小的药片还得自己动手掰,掰不对称不说,还不干净;口服液的吸管比橡皮瓶塞还软,光插吸管插20分钟,管又太细,吸药水又花半小时,病人都累晕了;给孩子喝的儿童糖浆连刻度都没有……
这样的包装让药价提高了不少,吃亏的却是买药的人。总之药品包装不是工艺品,图的是方便简单实用。
小点子:原来需要掰的药片何不设计成小剂量,小药片吃着方便也干净;密封的瓶盖不妨用按压式的,按一下再一拧,力气小的也没问题,还不影响药品质量;吸管稍微硬点粗点并不是难事,老人孩子喝着都方便;糖浆没刻度实在说不过去,而且刻度还要清晰,或者最好附带个小塑料杯,在杯上标明刻度,喝起来更准确。
质疑3
制剂换汤没换药
药品乱取名,愁煞吃药人。也许你药片、药丸、药水吃了一堆,原来都是一种药。
其实很多时候,同一种药品会有不同名称,也就是说,药品的主要成分都一样,只是不同厂家生产的,起的药名不一样而已,但是绝大部分人都没有这概念。这跟医生的处方和提示有很大关系。调查中80%的人都依赖医生的处方吃药,也许是医生怕你不明白,开药的时候特意写药名,而没提示它的化学名,也就是它的主要成分,所以像治个感冒,不同的医生会给您列出几个药名,不过很可能您吃的都是一种药。因此,重复用药、混淆用药的现象特别普遍,花了冤钱先不说,关键是对身体没好处。
小点子:这个点子不用我来想,卫生部门已经替您想好了。今年起,医生开处方,要把药品的化学名和药品名都写清楚,提醒您可得把处方瞧仔细了。
质疑4
患者久病不是医
有些人信奉“久病成医”。一想到上医院看病就发怵,于是不少人就凭所谓的经验,给自己开起了药方。
调查中发现,有的人吃药不用清水,而用茶水、牛奶、酒、汤,甚至用粥吃药片的大有人在,要么就滴水不就,把药片干吞进去,这样不但延缓了药的溶解速度,而且还会影响药的成分,阻碍药效的发挥;还有人吃药不讲究,什么时候想起来什么时候吃,或者吃药不忌口,吃完药就立即吃饭、喝酒、抽烟或吃辛辣油腻的东西,这样特别容易对胃造成刺激,影响药物吸收;更有不少人喜欢“联合”用药,感觉一种药不够,得多吃几种,殊不知用药越多,越容易引起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药对身体的毒副作用和过敏反应还会加重身体的负担。
除了日常吃的常用药,还有一些特殊药品更不能盲目吃。比如,很多女性在吃口服避孕药的时候很随意,不注意服用时间和方法,影响药效是小事,真出现危险后悔都来不及。
小点子:久病成医,但咱毕竟不是医生,所以吃药前除了详细阅读说明书外,还要仔细地咨询医生,千万别自己想怎么吃就怎么吃,也别轻信夸大效用的药品广告。
质疑5
广告大多在吹牛
有句歌词写得好:“跟着感觉走”。吃药跟着感觉走肯定不行,但却有不少人愿意跟着广告走。在许多西方国家,药品是禁止在大众传媒上做广告,避免误导。
我国并不禁止药品广告,但这却让很多药品广告钻了空子,大肆宣传药品的疗效,吹得特别玄乎。人们都对自己健康越来越珍视,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对药品广告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但是调查中反映出95%的人对虚假广告的强烈不满,让人们越来越不敢信广告,因为太容易被误导。
小点子:很多时候,广告只是个噱头,引起您的注意,提醒您有这么一种药可以治疗某种病,但在您买药的时候,一定要有医生的专业指导;其次可以参照一些专业健康媒体的正确引导。此外,药品的品牌比较有安全保障,一些老字号的药品厂家生产的药品相对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