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医讯频道 > 健康花边

老人买保健品吃出了副作用

  • 文章作者:欣欣

当下最流行的口号莫过于“送礼送健康”,但面对五花八门的保健品,不少人可挑花了眼。这里有份健康调查,调查内容如下:

  1.您的年龄为?

  A.50岁以上 88.4%

  B.50岁以下 11.6%

  2.您平时购买保健品吗?

  A.偶尔买 53.3%

  B.经常买 33.9%

  C.从来不买 12.8%

  3.购买前有没有咨询医生?

  A.没有 90.5%

  B.有 9.5%

  4.您都在什么地方买保健品?

  A.自己在药店买 44.3%

  B.在专门的保健品店购买 26.5%

  C.儿女买的 1.5%

  D.参加商家活动后买的 7.1%

  E.网上购买 6.6%

  F.别人送的 4.6%

  G.超市购买 4.6%

  H. 其他 4.8%

  5.从什么地方获取保健品信息?

  A.亲友介绍 31.1%

  B.报纸、杂志 18.4%

  C.其他 16.3%

  D.网络 13.3%

  E.电视、广播 11.2%

  F.商家通过免费试用推荐 9.2%

  G.户外广告和宣传画 0.5%

  6. 您一般买哪种功能的保健品?

  A.维生素补充剂类 30.6%

  B.钙片等补钙、补铁类 21.4%

  C.提高能量、抗疲劳类 17.3%

  D.螺旋藻等提高免疫力类 15.3%

  E.美容类 9.7%

  F.降压茶等降压降脂类 4.6%

  G.减肥类 1%

  7.吃了保健品是否有效果?

  A. 与宣传功效基本一致 10.5%

  B.有差别,但对身体无碍 32.5%

  C.身体没好,还有副作用 41.7%

  D. 其他 15.3%

中国保健协会市场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王大宏告诉记者:“2008年做的一项调查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是保健食品第一主力消费群,占42%;40—60岁中年女性占35%,为第二主力消费群。”这一结果与本报调查相吻合,即中老年人是保健品消费的主要人群,而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会加入到其中。

从调查结果能看出,保健品市场潜力巨大,但国人购买时还存在不少误区。首先,90.5%的人在购买前并未咨询过医生,近七成人自己去药店或保健品店购买,这也恰恰成为商家钻空子的原因。现在市场上的保健品大多为保健食品,商家在宣传中故意混淆保健食品与药品的概念,明示或暗示其有治疗作用,实际情况是再好的保健食品也不能代替药物的治疗作用。老百姓之所以会错,可能和获得信息的渠道有关。本次调查显示,经亲友介绍,从报纸、电视、网络上了解相关信息的人占到了75%,结果吃了劣质或并不适合你的保健品,轻则经济受损,重则延误病情,甚至危及生命。41.7%的人就表示,吃了保健品,身体没见好,反而还有副作用,32.5%的人虽对身体无损,但吃后无任何功效。

第二,就保健品的功能而言,三成人会购买补充维生素的,21.4%的人选择补钙、补铁类的,而实际上,这类保健品并非是你身体里最需要的,如果乱吃,摄入了超出生理需要的营养素,就可能出现过量、中毒等情况。比如长期大量食用维生素D会引起高钙血症;蛋白质过量摄入,则会增加肝肾负担;第三,掉进商家设定的陷阱。对此,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所副教授王大华认为,老年人对健康的需求比较高,一些不法销售商就会针对其心理,设下骗局。另外,老年人特别迷信“权威专家”,不能辨别真伪。销售商往往会讲一些老人弄不明白的专业知识,让他们觉得问题严重,不马上买都不行。有些销售商则是利用“赠药”、“免费试用、出游”或“免费体检”等手段,吸引老年人。

因此,中老年人想避免保健品消费误区,应该了解以下建议:首先,老年人由于判断能力比较弱,最好让子女代劳。若要了解健康知识,最好参加由正规医院组织的活动,谨慎参加保健品厂商组织的保健讲座。其次,要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有批号的产品,注意包装上有无生产产地、厂商、联系方式、批号等。再次,保健品不是药品,越是听起来完美无缺的,越可能有假。如号称可以治疗或治愈所有疾病,或说“绝对安全”、“完全没有副作用”,都要在心里打个问号。最后,看准问题再出手。保健品不可能立竿见影,一般要吃3—6个月才能有效,购买前,最好咨询专业人士。仔细研究说明书也必不可少。要熟悉这种保健品的服用方法和不良反应,如空腹吃好还是饭后吃好,不能和哪些药物一起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