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老年痴呆患者占世界总病例数的25%,面临两难:诊断难、治疗难。早期诊断不出来,到了中晚期,又已经失去治疗的良机。”在“第三届岐黄论坛——心脑疾病中医药防治论坛”上,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院长张允岭沉重指出。
但张允岭表示,痴呆是个漫长的过程,自然进程都要超过10年,在前期轻度认知障碍时发挥中医药的作用,可以延缓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它发展的速度。因此,要将治疗关口前移、下移,实现早防、早诊、早治。
分级管理,基地与社区下“连环套”
脑卒中是引起血管性痴呆的重要原因,张允岭表示,血管源因素是可逆的,因此,在脑卒中及其高危因素——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管理中,筛查出危险因素人群,采取早期中医药干预,是老年痴呆防控的重要一环。
具体怎么做?张允岭说,这个工作绝不是三甲医院医生坐在诊室里等待病人上门,而是要以社区、家庭为“主阵地”,把潜在危险人群从家里“挖”出来管理。
东方医院于1996年就开始了这项工作。2002年,东方医院又作为“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在京唯一中医三甲基地医院,在卫计委国家医改重大专项的支持下,由张允岭亲自牵头,和社区医院联动执行脑卒中筛查干预工作。
“该运行模式由政府主导,分两头执行,一头基地医院,一头社区医院,两边结合形成‘连环套’,让人群都能进入这个网络中。”张允岭介绍说,因为网络庞大,而且是松散的,所以需要政府主导。
作为基地医院,东方医院要在社区医院初筛的大人群中,抓住具有卒中危险因素的患者,采取早期干预。两家联动,逐步实现上下转诊,得把患者分级管理起来。
张允岭介绍,筛查出来的人群分为低危、中危、高危三级,低危个体不需要干预,只建议健康生活,定期检查;中危个体就表明已有指标异常了,要规范化管理,按统一方案实施干预;高危患者则需要相应处理,社区医院在疾控中心和基地医院指导下进行追访、监督用药、治疗干预。
从2012-2014年,东方医院的脑卒中筛查已经取得了阶段成果,仅丰台区就走过了8个社区。筛查人数合计44389人,查出高危人数10954人,9488份数据统一录入国家脑卒中数据中心平台,实现全国共享。2015年,行动还在继续。
“前期筛查提供了基础数据,下一步要研究卒中高危人群的证候因素,把中医的规范化诊断标准纳入进来,让诊疗工作重心前移。”张允岭表示。
干预要趁早,从轻度认知障碍“开刀”
对晚期老年期痴呆,目前中西医都没有较好的治疗方法。但痴呆前期有一个过度阶段——轻度认知障碍,张允岭认为,中医药对早期轻度患者在改善智能障碍、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上显示出一定的疗效。所以,他带领团队做了血管源性轻度认知障碍的辨识筛查。
由于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症状轻,对生活影响小,民众认知度也比较低,而且有逆反心理,对医生去筛查会反感。张允岭团队开发了一套自我辨识筛查工具,可以在社区、家庭简易使用,帮助完成初步筛查。
张允岭介绍,经自我辨识、专业筛查出血管源性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给予中医综合干预、追踪随访,进行效果评价,形成了轻度认知障碍中医研究思路和完整的社区防治模式,提高了老年人群血管源性轻度认知障碍的知晓率、辨识率,对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起到积极意义。
在筛查中,张允岭表示也遇到一些难题:轻度认知障碍医保不报销,且几乎无药可用,所以他们大力推广健康教育,依靠部分中药以及中医物理疗法。期间社区医生发挥了积极作用。
另外一点,脑卒中与轻度认知障碍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明确。要实现精准有效干预,研究主要限定在血管源性轻度认知障碍,把血管源因素进一步限定在脑梗死,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认知障碍区分开来。
通过开展脑卒中及认知障碍社区辨识筛查,张允岭带领团队探索出了中医药进社区、重心下移的成功模式,即以重点病种为研究先导,以政府为主导、社区为中心、三级医院技术指导的模式。带动了社区医疗服务的提升,提升了基地医院自身建设,进一步推动了医疗服务。
本文系寻医问药网(www.xywy.com)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