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医讯频道 > 医院动态

高血压患者要避免“晨峰高血压”

*血压同其他生理、生化现象一样存在节律性改变,即俗称“生物钟”。但它的周期性(如皮质素为24小时、月经为28~30天)、幅度(如体温变化小,血浆皮质素、肾上腺素则很大)、水平(不管波动大小,总围绕一个基本水平变化)不尽相同。

人们昼动夜伏的活动规律决定了包括血压、心率在内的功能起伏,在高血压病人尤其明显,一昼夜最高与最低血压甚至可相差1倍。这早在1914年就已经知道。人在病理和环境(包括日常生活、精神及体力应激等)变动下,更可在原血压正常周期节律变化的基础上叠加这种影响。从某种意义和程度上讲,高血压即是在内、外不良因素影响下,加压反应过度及(或)恢复延缓的一种病理状态。

一般认为经整夜卧床睡眠休息,迎来清晨朝阳而勃勃生机,此时是高血压与心脑血管病的低“谷”,实在是绝对错误和有害的。上午6~8时血压约较其他时间高20%,晨“峰”段的心肌梗死(简称心梗)发生率约较其他时间增加40%;而脑卒中危险增加可达49%。故晨间是高血压和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和恶化的高“峰”时段。

避免晨峰高血压最有效的办法是服用长效降压药,利用其长的药物半衰期(药物浓度在体内血中较最高减至一半的时间)而得以覆盖下次服药前的晨“峰”,如华润双鹤生产的0号。每天仅需要服用一次,每次服用一片0号,即可维持24小时血压稳定。当然也可增加药物剂量,但如增加过多,虽可增加最大降压幅度,却难以全天维持,造成在“晨峰效应”时脏器供血不足和血压变动性的增加(后者反可促血管和脏器损伤)。药物是否能有效阻断晨“峰”,除与它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等有关外,尚与病人的血压周期节律、升压机制是否与所用药物相对应和环境、应激等不同相联系,需要个体化处置。

除了用药物避免晨峰高血压外,还可以在家由病人或家属帮助检测(一般用自动电子血压计)确定血压峰值;必要时可由医疗机构提供动态血压计,使在日常生活条件基本不受干扰的情况下,记录是否存在明显的晨间升压“峰”。病人在就诊时要主动告诉医生以调整治疗方案。消除此升压“峰”应是抗高血压治疗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治疗过程随访阶段仍需定期监视。
 

无需注册-

百万名医生在线为您免费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