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改实施一年药价仍虚高 各地面临不同困境
- 文章作者:零点
医改要员们的“头脑风暴”
医院收入主要依靠药品成公立医院共同尴尬
镇江:“集团化”求解“公益性”
北京:试水“准公益医院”
芜湖:“第三方”促“医药分开”
加拿大:全民免费医疗体制之缺
时隔仅仅10天,5月26日,抗癌药恩丹西酮即以20倍的利润率刷新了“暴利药”的纪录。
而5月21日《人民日报》报道称,2009年,全国各级财政医疗卫生支出3902亿元,比2008年增长38.1%。
两相对照,公众困惑顿生:在新医改实施已满一年,并为此支付巨大的成本后,药价虚高为什么还没有得到有效治理?进而,政府承诺的8500亿元的福利支票会不会同样倏然不觉,难以切实改善就医负担?
让我们回眸新医改一年来的进展。据《人民日报》报道,2009年,我国城乡居民参保人数超过12亿,医保“保大病”的作用进一步加强;从已经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地区看,基本药物销售价格下降幅度平均在30%左右;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和93%的县级市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有序推进,中央财政已投入158亿元用于实施6个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等。
显然,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既定方针,新医改各项工作已初见成效。然而,作为矛盾焦点的公立医院,其改革试点工作才刚刚开始,这或许是社会难以体验沉疴顿去之轻松的原因。
我们知道,公立医院改革是新医改的主战场,改革的效果最终需要通过公立医院这个“终端”来体现。换言之,只有公立医院改革取得突破——服务质量明显提高、服务效率切实加强、医疗费用更为合理、服务态度显著改进,公众才能真实享受改革的成果。
这也是新医改的主导者们攻坚的方向。本刊记者注意到,在北京近日开班的“省部级领导干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专题研讨班上,公立医院改革始终是一个核心话题。
为清晰勾勒新医改一年来的图谱,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镇江、芜湖,到颇具全局和窗口意味的北京,本刊记者深入改革一线,结果发现,各地面临不同的困境——
镇江用“集团化”求解完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疗治公立医院“管办合一”的体制痼疾,该如何避免“法人化”演变成“公司化”?毕竟,国有企业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目标,而公立医院以保证公益性、提高健康绩效为宗旨,二者只可借鉴不能照搬。
芜湖用颇为“大方”的财政投入补偿公立医院,助其戒除“医药不分”的毒瘾,然而,财政“兜底”体量庞大的公立大医院并不现实,“公益”和“效率”的尺度该如何平衡?
北京首倡“准公益医院”,意图推动各路大医院进行小步伐地改革,但如何把握好“公益”与“利益”的度仍存争议,特别是其能否率先突破“多元化办医”的僵局,成为“开门办医”的典范,也是一个巨大的悬念。
自2005年出现医改“基本不成功”的言论,近5年来,公众对医改的讨论热情始终。面对改革中不时暴露的难题,我们期待改革的决策者、主导者拿出更大的改革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