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医学故事|宽街甲子中医人:赵炳南、祁振华
2016-04-12来源:寻医问药网作者:媒体中心
|
|

  60年前,《北京日报》一则不足200字的消息,标志着北京第一家中医医院就此诞生。建院之初,这里汇集了京城及华北地区御医派、师承派、学院派等各派名医70余人。此后,又吸纳了一批身怀绝技的名医,如张菊人、秦重三、方瑞丰、魏舒和、赵炳南、祁振华等人。他们不仅把大量秘方和珍贵药材贡献给国家,同时打破门户之见,把身怀的绝技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弟子,同时还形成了名医荟萃、流派纷呈的局面。

  赵炳南(1899~1984),原名赵德明,回族,经名伊德雷斯,祖籍山东德州,出生于河北宛平(今属北京市)一个贫苦家庭。赵炳南自幼身体羸弱多病,从5岁到5岁仅3年间就出过天花,患过痢疾,得过麻疹,发过疟疾。特殊的人生经历使他深深懂得生命的珍贵,在幼小的心灵里已播下了立志做一名为他人解除病痛的医生的种子。6岁时,赵炳南进入私塾开始了他的读书生涯,但因家境清贫,他的学习仅勉强维持了6年便中断了,被迫过早地走上社会。少年时期的赵炳南目睹饥寒交迫、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劳苦大众,心灵受到极大震动,这更加坚定了他立志做一名医生为民众解除病痛的信念。

  1912年,13岁的赵炳南开始在北京德善医室从师于名医丁德恩,学习中医皮肤疮疡外科。在短短的3年里,他研读了《外科准绳》、《疡医大全》、《外科启玄》、《医宗金鉴》、《本草纲目》等数十部医著。他刻苦努力、孜孜不倦的精神深深打动了丁老先生,故尽得其传。1920年,赵炳南自设医馆开始行医,悬壶于北京西交民巷。曾任当时北京市中医公会外科委员、华北国医学院外科教授等职。

  赵炳南先后担任北京中医医院皮外科主任、副院长、名誉院长,兼任北京市中医研究所所长、北京第二医学院中医系教授等职务,并被推选为中华医学会及其外科学会及皮科学会委员,全国中医学会·副理事长,北京中医学会理事长。担任过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员。还曾被选为第二、三、四、五、七届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第七届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伊斯兰教协会副主任。还多次受到毛主席、周总经理、朱德委员长的接见。

  赵炳南前30年主要搞中医外科,后30年主要搞中医皮科,所以他常说“我是中医皮外科”。赵炳南是我国现代中医皮外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在广泛汲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多年临证实践,提出了“湿滞”、“顽湿”、“血燥”等理论;研发了拔膏、熏药、黑布药膏、引血等独特疗法;创立了中医皮肤科疾病辨证论治体系和诸多疗效显著的经验方。擅长治疗顽癣恶疮等疑难顽症,对皮肤外科理论及内服、外用药的研究有独到之处。研制改良的黑布膏药、紫色疽疮膏、搓药、拔药、熏药等制剂以及自制的全虫方、麻黄方等验方,沿用至今。著有《赵炳南临床经验集》一书,并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他还先后参加编审《中西医结合外科临床手册》、《实用皮肤科学》、《简明中医皮肤病学》、《中医外科学》等。晚年则专门致力于皮肤病的治疗与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祖国中医皮肤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可谓德高望重,声名远播。

  祁振华,字文佩,北京市人,生于1899年,卒于1969年。祁先生少年时就立志学医,1915年拜师,刻苦学习中医经典和历代医家名著,1923年考取医师资格,设诊所于西城报子街。祁先生擅治各种儿科疑难杂症,为人谦虚谨慎,用药简练而效佳,1931年时,在京城已颇有名望,每日前来就医者门庭若市,应接不暇。

  1956年北京中医医院创建时,被聘为首任儿科主任。多次被评为院及北京市先进工作者。1960年被评为全国儿童工作者先进代表,并被授予“儿科专家”称号,由国家副主席宋庆龄亲自颁发了奖状。

  祁先生对中医理论有很深的造诣,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用药上简练而药力专攻,组方常三、四味药而已,重症亦不过五、六味,而疗效奇佳。他常讲“药无贵贱,得当就好”。先生故去后,经学生们整理编写出版了《祁振华临床经验集》一书,受到了医务界的高度评价和赞扬。(特约主编/北京中医医院 李学燕)

本文系寻医问药网(www.xywy.com)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医院
专访
“生育和前列腺癌根治术是不可调和的矛盾,要根除前列腺癌,是要......详细
不少医生从医的初衷是源于对亲人疾病的感同身受,形成了最初对医......详细
专题
“2015清华大学精准医学论坛”于4月21日举办,精准医学是对现有......详细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出席“2015清华大学精准医......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