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要提供的不只是“平价药品”

    “药价便宜一分钱,可能救回一条命啊!”生活在西部农村70岁的魏学英捧着手上的药,满脸踏实和满足的神情。让这位农村老人如此高兴的原因是,她所生活的农村地区的平均药价比过去明显便宜了。

 据调查,在成都市的农村贫困人口中,有近80%的人是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的。 如今,成都市的农村用药体制改革让广大农民看到了放心买药、健康生活的希望。据成都市有关部门的统计,自当地实行农村药品集中配送以来,全市农村药价平均下降了10%到20%。其中,试点县(市、区)新都区的农村药价下降了14.56%,彭州市下降了14.88%。

 魏学英的表白是在众多关于药价挤泡抹的新闻中,最打动人心的一句话。它的意义就在于:这样的评价出自农民之口。对于普通市民来说,也许药价的下调,还属于影响支出多少的范畴;而对于农民来说,药价的每一次下调,也许就能够立竿见影地显示在生存层面上,影响一个庞大社会群体的切身利益,防止因病致贫、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

 也就是在12月29日这一天,另外一条来自政府权威部门的新闻显示: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在持续增大,已经接近1∶4。而这种差距的扩大,除了反映为GDP等显性差距外,恐怕医疗、社保、失业保险等隐性差距,才让我们更觉得触目惊心。

 对于亿万中国人来说,“贫困”是最不难理解的词汇之一;但经济学上的“贫困”却有着特定的内涵。世界银行在《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对“贫困”是这样描述的:贫困是指缺乏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绝对贫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人类发展报告1997》中给贫困下的定义是:贫困是指人们在寿命、健康、居住、知识、参与、个人安全和环境等方面的基本条件得不到满足,而且因此限制了人的选择,即人文贫困。

 恶疾总是与贫困形影不离,这是绝对贫困与人文贫困的双重压迫,这种现象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人群最需要得到来自政府和其他社会渠道的救济,而有时候这种救济反而是最缺乏的。这样的结局往往是小病拖成大病,把一个本来可以短时期康复、恢复正常生产和劳动能力的人,变成一个终日与病魔为伍、除了一身的病痛一无所有的人。

 “因病致贫”现象在验证这样一个道理:如果不让生活水平本来就很低的农民在生病时,获得依靠公共救助的机会,那么倒下的一个个人,就会产生连锁反映:首先是整个家庭受到拖累,比如孩子无钱上学、丈夫或妻子过劳成疾;然后就是波及邻居和亲戚,出于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病患者必然会向他周围的熟人伸出求救之手,而农业社会的组织形态也同时决定了熟人们难以拒绝这种求救,于是微薄的收入被用于帮助他人,而一旦自身生病,以前助人者又只好采取同样的方式求助。在这样的循环链条中,迟早会有病患者面临无人可救的困境,最终导致整个链条的崩溃,使农村地区因此陷入荒芜和空心化的危险之中。这虽然只是一种趋于“极限”的假设,但谁又能保证这种假设不会在部分地区、某一时间转化为现实的危机,从而使我们正在构建的“全面小康社会”的基础因此而动摇?

 著名社会学家孙立平先生在《断裂社会中的农村医疗》一文中指出,目前我国农村公共医疗困境的一个基本症结是: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人员流动渠道是断裂的,而医疗市场却是统一的,即药品和医疗的价格是依据城市的标准而形成的,这就必然使农村公共医疗处于不堪重负的状态。这样的问题,不是市场能够完全解决的,需要政府建立一个“企业之外”的农村医疗管理体系,它应该不以盈利为目的,反而要补贴农村与城市医疗承受能力之间的“价差”,这也是对农民多年付出的一种反哺。

 在农村医疗体制中建立药品集中采购制度,形成对农村的药品专供系统,这只是第一步;在农村地区真正实行医药分离的制度,以消除推动药品价格不合理上升的动力,这是第二步; 鼓励持有合法执照的私人医生和民营诊所开业,形成与公办医疗所互为补充的医疗市场,从而使医疗价格保持在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上,这是第三步。而在摸索中逐步建立包括农村医疗保险在内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建立良性发展的农村医疗市场体系,也都是在奔向“全面小康社会”过程中政府所面临的现实考验。

无需注册-

百万名医生在线为您免费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