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医讯频道 > 社会广角

我们太需要“舌尖上的良心”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食品安全就一直在撩拨公众脆弱的神经。可最近有两个人却用另一种“走红”,为我们重塑信心:沈阳厨师刘泉刚因为拒用“一滴香”,炒了老板的鱿鱼,巧的是,与他同一个厨师培训班的杜双华、彭长明也因为同样的原因辞职;河北大学生刘洪安在保定卖“良心油条”,每天坚持用新油,为了让顾客监督,他还挂出“安全用油,杜绝复炸”的大标语,并贴出验证方法并向顾客提供“验油勺”,谁有疑问都可随时验证。

我等消费者,冷不丁儿被这两条消息一“激”,细细咂摸之下,觉得自在情理之中——毕竟,多数人还是能够恪守商业良知的,只不过,我们知道的太少。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反映了公众内心的焦虑,以及对监管缺位的失望,这些复杂情绪无形中抹杀了那些安分守己商家的坚持。其实,这些人并不鲜见,大西菜行就有一家坚持用品牌色拉油干炸里脊的摊位,排队如龙。

从这些人的做法中,我们看到了诚信、自律、自信和勇气,也看到了自己的褊狭与不足。我们去曝光那些亵渎食品安全的,是良心的体现;而我们报道那些恪守职业准则的,不也是一种良心的体现么?在开头两则报道中我们还看到:不用“一滴香”的自己开起了饭店,坚持“良心油条”的顾客盈门。这是消费者在“用脚投票”,拒绝“劣币驱逐良币”效应。信用是每个商家的安身立命之本,虽然不能论斤叫卖,但是可以成为争取更大市场份额的一个“资本”——在消费者心中,一个诚信的商家才是值得信赖的。哪怕从功利角度来看,刘泉刚们或许丢了点儿小东西,但长久所得必然大于所失。

最近央视一部纪录片很火,叫做《舌尖上的中国》,是老饕们的“圣经”,我们不妨假借到食品安全中来——“舌尖上的良心”,权作规范市场的“福音”。不错,扭转食品行业的现状,离不开市场监管,但同样也离不开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我道德拯救。如果,人人都能讲良心,都能道德自救,那么,刘泉刚们必然会越来越多。道德失守,最受伤的还是自己,这就叫做“反噬效应”。“舌尖上的良心”要求我们,讲良心就是对自己的“舌尖”负责。

社会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自觉合作,这就需要遵循道德法则,需要对良心有所敬畏,否则让双方共赢的合作就无从谈起。商品社会里的买卖关系,本质上也是一种合作关系。只有那些坚守良心底线的商家,才能赢得合作方——消费者的信赖。那些只图眼前小利而不惜弄虚作假、甚至违法作恶者,最终也会受到惩罚。何况,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没人能包办一切。有些人总觉得自己小聪明,搞点儿花活,贪点儿便宜,却不知“他”也是这么想的。一旦大家要都这么想,谁敢说自己就独善其身?奶粉业是一个最好的证明,近年来,某些国产奶粉被质疑,洋奶粉节节攀高,消费者咬牙坚持……如此种种,正是因有些国产奶粉“不争气”所致——我不相信,那些奶企员工的孩子不喝奶?我还不相信,他们就不嫌洋奶粉贵?谈“食”色变下,我们太需要“舌尖上的良心”。

事实上,“好心好报”并非唯心,刘泉刚们境遇就是明证。经济社会靠制度,但并不完全依赖于制度,千千万万颗“平凡良心”汇聚向善的大流,商品经济才真的健康,社会也才变得和谐。因为,人们更倾向于依靠道德伦理进行自治。当然,这与完善法律和加强监管不矛盾。而且,如果社会“道德自治”不力,将会提高交易成本和监管成本,带来行政机构的扩张,最终还是所有的纳税人来埋单。就跟食品安全中的“反噬效应”一样——“你说你,想要逃,偏偏注定要落脚”。刘泉刚们的坚持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惩恶扬善,除了制度,还要自省——要知道,我们都是食品安全事件的当事人。

无需注册-

百万名医生在线为您免费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