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医讯频道 > 热点评论

慈善组织提成让“慈善”沾满铜臭味

  • 文章作者:康珊

慈善是不求回报地实施救助的一种无私的支持与奉献的事业,然而慈善组织施乐会提成15%的做法却让“慈善”沾满了铜臭味,有背于慈善的本质,长此以往“慈善”的公信力将会消失殆尽,到时即使施乐会给出再高的“提成”激励措施,相信社工也募集不来善款。

12名员工在4年多时间募集了2364万元的善款,让浙江慈善组织施乐会名噪一时,成为网络慈善的好榜样。可如今,施乐会遭受到了舆论的指责和质疑,据悉该慈善组织规定社工可从每笔捐款中提成15%作为报酬。这无疑触及到了公众对慈善组织的敏感神经,施乐会曾公开承诺,“每笔善款,100%到达受助人的手中”,然而现在规定社工可以最高提成15%,明显是一次失信行为。

在“郭美美事件”以后,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屡受质疑。重塑公信力应该是目前国内慈善组织的首要任务,网络慈善平台更应如此。浙江慈善组织施乐会,本身是一个网络平台,借助微博等现代传播工具,可以高效快捷地募集善款,有着明显的优势。但相对来讲,网络慈善在监管方面亟待完善,譬如其信息真实性、善款的实际使用情况等。在与公众缺乏有效沟通的情况下,施乐会单方面宣布最高提成15%作为社工的报酬,引发公众的疑问并不让人意外。

对于“提成”质疑,乐施会回应称,这种模式能保证社工筹款的积极性,“有偿社工”与公益慈善应实现和谐共赢。若按乐施会的逻辑,有提成可以有效刺激社工的积极性,加之做慈善本身就有成本,但这种片面的激励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况且,提成的额度已经超出了国内外的提成惯例,根据《基金会管理条例》规定,“公益性质的公募基金会,基金会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和行政办公支出不得超过当年总支出的10%”。国际上的管理费更低只有6.5%。乐施会提成比例过高俨然已经超出了公众的认可限度。

最令人忧虑的是,提成15%很可能产生负激励。从目前乐施会募款的取向上来看,过于偏重募款的数量,以募款多少论英雄,似乎募款越多越能体现其慈善价值,忽略了善款的流向和所产生的实际效用。虽然说激发社工的积极性相当重要,但只以“多劳多得”的经济利益去鼓励,这就偏离了慈善的本意,滑向了功利慈善的歧途。公众的疑虑并非虚幻,已经有网友指责乐施会,在微博上通过疑似“机器粉”乱发募捐信息。

其实,一味地追逐募集善款的多少,是本末倒置,南辕北辙。公信力对于慈善事业发展,尤其是网络慈善的发展更重要。在慈善组织形象不景气的当下,慈善组织需要做的是通过运行的公开化和规范化来提振公众信心,而不是搞所谓“提成”激励,这样不仅不利于整个慈善行业的发展,反而会因为其功利化的运作模式而被公众唾弃,真到那时,施乐会即使给出再高的“提成”激励,估计社工也募集不来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