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医讯频道 > 热点评论

“人狗同桌”背后那些无处安放的情感

曾几何时,城市的大街小巷总有很多小孩子在玩耍,如今,这种景象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猫猫狗狗。把宠物当孩子、当街跟狗狗亲吻,不要以为这只在国外,如今在中国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不,近日就上演了两幕惊天地泣鬼神的爱狗戏码:6月27日,某网友发帖称在宜昌某饭店吃饭,邻座“人狗同桌”的场面让人大倒胃口;6月30日,一支由凯迪拉克、甲壳虫等豪华车组成的“寻狗”车队穿梭在成都街头,阵容堪比婚车队。除此之外,“男子悬赏1万元为父寻走失爱犬”,“市民花3万在宠物墓园葬爱犬,仪式有专人主持”,为狗建别墅等雷人新闻层出不穷。

不知何时,宠物突然井喷式的出现在我们面前,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平等和尊严。对于爱宠物的人来说,宠物就像是他们的家人,从人身上得不到的东西可以从狗身上得到,这或许是当下中国宠物繁荣的原因。但对于不养宠物的人们来说,这种畸形的溺爱实在令人瞠目。

在“人宠伦理剧”不断上演的背后是中国社会变迁的大背景,社会节奏加快,城市人口剧增,人的物理距离变短,心理距离却在拉大,亲人朋友常年见不着面,邻里老死不相往来,每个人成了孤家寡人。加上老龄化、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及年轻夫妇“丁克”或推迟生育现象的增多,越来越多的人陷入孤独寂寞,人情冷漠、精神空虚、内心安全感的缺失使得人们只能将感情寄托于宠物。爱、忠诚、怜悯,这些无处安放的情感在宠物身上得到慰藉,于是,人狗同食上演了,人畜同睡上演了,为宠物建墓园上演了……

应该说,宠物的出现是有积极意义的,至少它们带给人们情感的慰藉,间接减少了悲剧的发生。尤其是在社会发达文化多元的今天,人们有条件和闲情给宠物以优厚的待遇,是消费享乐,是公民的自由,大家正在逐渐理解和接受。但如果这种爱滋生了一种畸形的感情,并且不由自主地把这种感情呈现给公众,侵犯了别人的权利,包括尊严,损害了公序良俗,那就莫怪大家不满了。比如这位“人狗同桌”的女士,你是爱了狗,却害了人,谁敢保证宠物们不会在餐具中留下某种无法消除的病毒?这与保护动物不是一回事,与好心人收养流浪动物,与穷人和动物结伴为生也不是一回事。也不要拿西方那些爱狗故事来辩解,毕竟中西方生活习俗、文化差异很大,再加上在西方养宠物消毒和检疫方面都非常严格。在东方,在中国,你就应按东方人,按中国人的习俗办事,不能为一人之好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

与对宠物爱心泛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与人之间越来越严重的自私冷漠,这无疑是个巨大的讽刺。在路上,人们宁愿去救一只狗而不会去救人,理由很简单,狗不会讹人,不会给自己带来麻烦,这就是现实。林语堂先生曾在其著作《吾国与吾民》中谈到“中国式冷漠”,他说,在个人权益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冷漠也就获得了自己的“生存价值”,一个人太热衷于公共事务(或者中国人所谓的“闲事”)是非常危险的。冷漠是一堵无形的墙,是一套面具,是结在心灵外面的疮痂,它把自己和他人隔开,这是一种变态的自我保护,就像著名的“小悦悦事件”,就像“彭宇案”后人们不敢扶起跌倒的老人一样。

如何改变这种冷漠?林语堂先生也给出了“药方”:那就是制定法律,保护民权。只有在安全宽松的环境中,才能淡化铁血狼性,多些温情和感恩。也只有在公平正义的社会里,才能重塑信仰和信任,让阳光照进心灵温暖心灵,才会有温暖的感情和言行,才不会因为过度依赖宠物而致心理和情感畸形。

无需注册-

百万名医生在线为您免费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