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医讯频道 > 热点评论

当下医改的基本是要让老百姓看得起病

  • 文章作者:零 点

谁会想到,“全国率先探索全民医保”、“带头破解外来工医保问题”、“全国医改试点城市”等等的“第一”和先行先试的头衔,居然和上文提到的当年医疗卫生状况在全国县级倒数,是同一个城市———深圳!这座先锋城市不仅在经济建设和发展以特区的身份排头,也在为建设这座城市的“工匠”们寻找更为完善、人性化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探求中,行走在全国前端。

 

 

(南方都市报www.nddaily.com 南都网)深圳几乎都是新医院,天生有利于医改的实施。

 

 

劳务工是深圳医改重点关注对象。

1979年,深圳建市之初,百万建设大军涌入参加建设,由于人口激增,基础建设跟不上,导致群众缺医少药,疟疾流行。然而,原宝安县仅有卫生机构62家、病床597张、卫生技术人员988人,医疗设备十分简陋,卫生机构的数量和质量都处在全国县级落后位置。

谁会想到,“全国率先探索全民医保”、“带头破解外来工医保问题”、“全国医改试点城市”等等的“第一”和先行先试的头衔,居然和上文提到的当年医疗卫生状况在全国县级倒数,是同一个城市———深圳!这座先锋城市不仅在经济建设和发展以特区的身份排头,也在为建设这座城市的“工匠”们寻找更为完善、人性化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探求中,行走在全国前端。

1建市之初疟疾成灾改革从“引进办医”开始

深圳原是边陲小镇,建市之初大量流动人口涌入,到处是窝棚,生活环境非常差,由蚊子传播的疟疾暴发,1983年发病4341例,1984年达到7427例———当时的深圳成为了疟疾流行疫区,所有进入深圳的人员均要进行预防性服药。

当时的深圳市政府提出“要特区,不要疫区”的口号和“一年控制,三年基本消灭疟疾流行”的目标。卫生防疫站的技术人员创造了溴氰菊酯大面积浸泡蚊帐和喷洒灭蚊的方案,积极控制疟疾的流行。终于把疟疾从1983年高峰期的100多万,控制降低至1985年的20多万,肆虐深圳的疫情基本得到有效控制。

但是在严控重治传染病的同时,深圳还要面临卫生机构数量质量落后、医疗设备简陋的困境等问题。1982年,深圳市卫生局根据全市开发建设规划,制定了20世纪末近20年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规划,把罗湖划分为东中西三片,迅速构建全市卫生服务网络。

为了让医疗水平得到提高,并解决当时缺医少药的问题,深圳从1979年开始,踏出突破传统的尝试,拓宽办医渠道,除了依靠政府办医,还引进外地医疗资源落户深圳:1979年广州军区在深圳办流花医院,1983年广东省人民医院和蛇口招商局合办联合医院,同年,市中医院外联合资创办华侨医院,1986年河南郑州来深办平乐骨伤科医院,1986年广东省人民医院对口技术扶持深圳市人民医院……

进行着应对传染疫情的战斗的同时,又开始“引进办医”这一个深圳医疗卫生史上的首个“改革”,深圳终于走出了“人口激增,资源匮乏”的困境。

21992年实施医保制度医保改革在特区打响头炮

在建市初期,深圳市干部职工的医疗保障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企业员工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分别实行劳保医疗和公费医疗。

公费医疗主要是针对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由国家财政拨款;劳保医疗说是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混同其他职工福利基金一起提取,但实际上是各个企业自己在管,没有一个统一的方案,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制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实行多年的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弊端越来越显现。1991年至1995年任深圳市医疗保险局调研处负责人的沈华亮在忆述当年时说,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期间,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浪费比较严重,比较典型的是一人公费医疗全家享受,开的药家里人都能用,有些就直接为家人开药,有的地方公费医疗甚至出现了买电冰箱的现象,说是到外地看病,其实是买了电冰箱寄回家,开的却是医疗,更有甚者,还出现过用公费医疗买金项链的现象,漏洞相当大,公费医疗的经费流失严重造成很多地方财政不堪重负。

深圳也同样存在公费医疗浪费的情况,沈华亮说,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深圳曾经实行过公费医疗费用的制约机制,约束个人的行为,看门诊要求个人出10%的费用,即看门诊花了100元个人出10元,但是意见很大,实行了没多久就取消了。劳保医疗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企业没办法审核究竟是不是看病花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