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每年都在对药品实行降价,为何大家还是感觉“看不起病”?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涉及到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也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针对部分地区基本药物“降价死”,降价药“换马甲”重新上市的现象,来自宁波市的政协委员李立新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阿司匹林”换个名,从0.61元涨到5.07元
基本药物从1996年原国家经贸委下发《药品价格管理暂行办法》至今,有关部门已先后20多次对药品发布最高限价令,共涉及2000余种化学药品和300多种中成药;2009年10月,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对老百姓日常用药价格再次作出调整,大量药品降价;政府对药品价格的调整和监管力度不可谓不大,可老百姓又享受到了多少实惠呢?李立新为此专门作了调研。
宁波有业内人士告诉李立新,药品降价是一回事,但降价药品能不能最终到患者手里是另外一回事,其中的关键环节就是药品采购。这名业内人士举了个例子,政府统一定价的各种品种、规格的药品达14000多种,光通用名为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的降压药就有16种。这么多种类的药品当然不可能全都被列入采购目录,于是,一些降价后的药品消失也是“合理”的。部分降价药改头换面重新流入市场,其实所谓新药,只是换个包装、变个规格,或者改变一下给药途径,价格却凭空涨了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
这是许多城市医改普遍遇到的问题,比如天津的媒体报道,属于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药品阿司匹林片,500毫克10片装,最高限价才0.61元,但在许多药店和社区医院都已经找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成分一样,疗效差不多的“阿司匹林泡腾片”。同样是500毫克10片装,价格却为5.07元,两者价格相差8倍多。
基本药物价格不能只强调价廉,部分药物可适当提价
走访了许多专家和业内人士后,李立新总结,造成药品“降价死”、旧药“换马甲”现象的很大原因在于我国现行药品管理法规不健全,缺乏对制药企业和医院的制约机制。只有完善监管和价格形成机制、保障基本药物的供应,才能最大程度上改变这种现象。为此,他提出了几点建议。
“基本药物如果只强调价廉,降价死就不可避免。要综合考虑,并且定期调整更新。”李立新告诉记者,他认为,有些基本药物定价过低了,国家应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考量,适当提高定价,给企业合理的利润来保障生产和供应。利用价格杠杆鼓励基本药物的生产经营,避免出现“降价死”。
医院按比例配备同一通用名下各个价位的药品
当然,加强监管也很重要。李立新建议,患者可举报医院不进基本药物、医生拒开基本药物等违规现象;可对医疗机构人均门诊、人均住院医药费用进行监测,大力推进医疗机构费用公开制度的施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严格新、特药生产的审批环节,严防“老药变新药”;李立新还有个大胆想法,为有效监管一些药品报批公司或医疗机构,可以聘请有关人员、专家为顾问进行监督、举报,按月或按项目发放“薪金”。
在药品采购中,可以对低价药的配比做出硬性规定,医院按照比例配备同一通用名下各个价位的药品;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都必须按规定使用基本药物;建立“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实现由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来补偿的机制,以改变医院以往以药养医的传统模式,挤掉药价中的“水分”。
此外,李立新的建议还包括基本建立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建立基本药物集中公开招标采购制度,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制订并实施临床基本药物应用指南和基本药物处方集,加强用药指导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