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医讯频道 > 热点评论

我国40万人弃医为哪般 有资格未必有岗位

大中医院的医生岗位竞争激烈,“博士一走廊、硕士一礼堂”的现象一点都不夸张。乡(镇)医院的医生岗位竞争,有时并非学历、能力的竞争,还掺杂着关系、资历的竞争。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多元社会,人们的职业选择是自由的、多样的,有时还是随机的。
 
 
一些人从医疗行业分流出去,重新给自己进行职业定位,对他们而言未必是坏事。毕竟,人们不管从事哪个职业,都是在为这个社会作贡献。

在时下的中国,做一名医生,特别是做一名大医院的医生,还是相当令人羡慕的事情。我的不少朋友都说,如果家里有一个人是医生,那该有多好。

然而,羡慕归羡慕。羡慕一个职业,未必意味着愿意从事这个职业。人们都希望自己的家人、亲戚、朋友有做医生的,但若问他自己愿不愿意,回答也许就不那么肯定了。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医生这个职业或许是崇高、体面的,最重要的是收入不错,而实际情况如何呢?自然是因时因地而异,不能一概而论。不过,下面这组数据也许能说明一些问题:据7月5日《中国新闻周刊》报道,中国卫生人才网提供的数据表明,最近6年,我国共有100多万人通过了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其中40万人没有注册。也就是说,这40万人最终没有选择从事临床医疗职业。

这么多人放弃医生职业,作出了转行的决定,初看上去让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细加分析,其实是有深层次原因的。归纳一下,不外乎想做医生而不能如愿、能做医生而主动放弃这两种情况。

有资格未必有岗位

通过了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意味着你有做医生的“资格”了,但有资格未必有“岗位”。目前我们国家的整体医疗水平固然不高,医疗供给也呈“供不应求”之势,但医生这个岗位并不宽裕,而是相当紧缺。

这个问题可以分两个层面来看。一个层面是大中城市、大中医院的医生岗位,竞争相当激烈。一名医学本科毕业生想要进入三级甲等医院,概率几乎为零,只有再读三年硕士才可能拿到进入大医院的“通行证”。而且这只是一张“通行证”,要想在大医院里长期立足,做出点业绩,成为名医、名教授,不读博士估计难以实现。有人做过统计,目前我国医疗行业是从业者平均学历最高的行业之一。到北京、上海的大医院去看看,“博士一走廊、硕士一礼堂”,恐怕一点都不夸张。

医疗行业为什么是学历最高的行业之一?这与医学教育的特点有关。医科教育具有周期长、成本高的特点。相比较其他专业的学生,医学生课业繁重,除了基础理论课,还有临床理论课;除了钻研理论知识,还要学习实验技能;最后还要花一年时间进行临床实习,将实践和理论知识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其他有些专业学完本科4年,毕业后完全能胜任相关专业的工作。而医学专业不同,四、五年本科学习相对于博大精深的医学而言,只是学了个皮毛,必须进一步读研究生深造。

问题的另一个层面是,我国县、乡(镇)医院接纳医学院校毕业生的情况也不理想。这些小医院的医生岗位同样紧缺,竞争同样激烈。只不过,这种激烈竞争有时并非学历、能力的竞争,还掺杂着关系的竞争、资历的竞争。在一些乡镇医院,很多在岗医生的学历可能非常低,甚至没有学历,更谈不上执业医师资格,但他们几年前、十几年前就通过各种渠道占有了这个岗位,现在想把他们换下来,谈何容易!你有临床执业医师资格又怎样,人家理都不理你。很多医学院校的毕业生,信心满满地到县、乡(镇)医院去找工作,结果往往是碰一鼻子灰,最后才发现这些小医院的岗位竞争比大医院还要激烈。

当然,小医院的医生岗位与小医院的发展状况直接相关。近年来,我国医疗行业呈现出一个让人头疼的现象:老百姓看病都扎堆地往大医院挤,看个感冒也要三级甲等,以至于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病人少,自然影响小医院的发展,医生岗位也自然紧缺。

做医生不容易

如果说,上述原因让一些人被迫放弃了医生职业,那么主动放弃医生职业的人,就各有各的苦衷了。这些苦衷归结成一句话,就是“做个医生不容易”。

首先,医生压力大。医生的成才周期较长,前面已有所述。不仅如此,活到老、学到老也是对医生最基本的要求。医学理论历史悠久,发展日新月异,要将这些理论融会贯通,已属不易,将理论和临床实践进一步结合起来,则是对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患者不是“千人一面”,而是彼此之间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医生既要把握共性,又要体察个性,诊断、治疗不是简单“一刀切”,也不是单纯的重复性劳动。另外,医生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每一个诊治环节,甚至医生的一句话、一个不经意的表情,都会影响到患者的心理及其康复。也就是说,医生不是单纯地在和疾病打交道,而是在和一个个具有强烈意识的社会人打交道。所以,医生不但需要精湛的医疗技术,还需要高超的交流沟通技巧、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下班后可以安稳地回家睡觉,可以彻底地放松,而医生的“弦”却经常是紧绷着。

其次,医生职业的风险高。医生是救死扶伤的职业,每一个来到医院的患者都希望把病治好,尽快康复出院。病人治好了,是医生的本分;若治不好,在很多时候,至少在患者及其家属眼里,就是医生的失职。其实人类的医疗技术水平是有限的,以有限的医疗水平去应付无限的病魔,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让每一个患者都满意。但并非所有的患者都是通情达理的,于是近年来,患者殴打医生事件屡见不鲜,有些地方的“医闹”愈演愈烈,甚至有医院规定,医生要戴头盔上班!可以说,医患关系紧张正成为医疗行业的一大顽疾,严重影响了我国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当然,医患关系紧张不能仅怪某一方,医院和医生、患者及家属都有责任。

再次,医生职业价值难以体现。虽然从总体上看,医生的收入与其他行业相比可能是较高的,但与医生这个职业所承受的压力、风险相比,与医生付出的劳动相比,与他们之前付出的医学教育成本相比,就不算高了。刚进医院的住院医师,每个月加班加点也只有两三千元;好不容易熬到了主治,每个月只是增加了两三百;即使是科室的一把手,也不见生活奔了小康。到了乡镇医院,那就可能面临着没有患者、发不出工资的尴尬。医生的职业价值如何能得到充分体现?

究其原因,根本还在于我国医疗经费投入总体不足,制约了医院的发展,也影响了医生的收入。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医院只能依赖药品或医疗器械增加“灰色”收入,“以药养医”、“过度治疗”又反过来影响患者利益,导致医患关系紧张,从而影响了社会群体对于医生职业的总体评价。

为了更崇高的理想

放弃的人已经放弃,重要的是如何留住那些依然坚守在医疗岗位上的600多万名医生。这其中需要社会的努力,为医生们提供一个和谐的生存环境,让他们能专心科研、全心全意治病救人,不用再为医院盈利、正常运行而费心。

这也需要患者的理解,给医生创造宽松的环境。患者应该具备“四心”,即同心(设身处地为医生着想)、放心(不怀疑医生的诊断)、安心(相信自己的病会得到很好的治疗)、开心(不怨天尤人、不仇视)。

医生本身也应该加强素质建设,加强医德培养,重塑良好的医生形象。

最后,还需要国家加大投入,将医生和患者之间“钱”的纽带斩断,建立一套能够让医生“靠技术而不是靠回扣吃饭”的机制。

我曾有一个学生,原是医学院的尖子生,毕业后却改行做了律师。当问及他为什么会放弃医生这个梦寐以求、曾为之奋斗拼搏多年的职业时,他的回答是“想换个活法”。

40万获得临床执业医师资格的人最终没有做医生,对于医疗行业而言是一种损失,个中原因值得我们高度关注。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多元社会,人们的职业选择是自由的、多样的,有时还是随机的。一些人从医疗行业分流出去,重新给自己进行职业定位,对他们而言未必是坏事。毕竟,人们不管从事哪个职业,都是在为这个社会作贡献。

无需注册-

百万名医生在线为您免费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