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建立多学科联合的灾害专业急救队伍
- 文章作者:徐道振
“地震灾害中的伤员多数都是复合伤,需要多学科的协作,以提高伤员的救治质量。”解放军第306医院院长、骨科专家邹德威在日前的“汶川地震外科救治工作专家座谈会”上说。
这次会议由《中华外科杂志》编辑部和诺和诺德(中国)公司联合举办,来自骨科、神经外科、胸外科、普通外科等相关学科的曾赴救灾一线的40余位专家,就如何建立有效的现场急救体系等突发性灾难医疗救治问题进行了探讨。
作为直接参与汶川地震一线搜救和现场抢救的专家,邹德威认为,多学科医学人员尽早介入抢救,是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的一个关键因素。这也是众多参与地震救援专家的共同体会。
解放军总医院肾病科副主任医师孙雪峰说,我国应建立多学科联合的灾害专业急救队伍,而且应针对灾害种类合理调配专业急救队伍的知识结构。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副教授李国平也建议,在应急救援中,应建立由多学科人员组成的创伤团队,在现场急救、伤员分诊、病情判断等方面发挥团队的作用,提高救治质量。同时他还强调,救治力量和手段要尽量前移。
李国平说,国际地震伤员救治中,颅脑损伤患者占救出总数的30%左右,而我国这次地震中颅脑损伤患者只有10%左右。“在巨大的死亡人数面前,这并不意味着地震中颅脑损伤的患者少,而是死亡率高。”他说,专业的救援人员无法及时到达一线是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
从这次地震救援的经验看,仅有专业人员,没有能现场开展手术的设备也会影响救治质量。这次就有许多医学专家赶赴一线,但因水、电、设备等条件限制,设备不能运转、救治措施无法开展,结果专家们只能帮着搬运伤员。
对此,李国平建议,作为灾难医学的一个内容,我国应加强研发一些适合灾害现场救治的轻便、简易、实用的药物和医疗器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