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还不宜推广有机食品?没想象中健康!
- 文章作者:徐道振
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机食品开始在市场上大规模出现。那些有有机食品标签的商品,其价格往往比其他同类商品贵30%~80%,一些蔬菜甚至贵一倍以上。但是,还是有不少消费者趋之若鹜。
根据网上的解释,有机食品有两大优势,一是健康,因为有机食品在生产过程中往往不使用化肥,所含化学物质就比较少,致癌物就减少;二是环保,有机生产鼓励使用天然物料,适量施肥及灌溉,减少了资源浪费,有助于提高农场内及周边的生物多样性。
果真如此吗?事实上有机食品并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健康,同时,可能也并不那么环保。首先,没有研究证明有机食品比非有机食品更加健康。化肥实际上是植物可以吸收的物质,化肥中氮、磷、钾、硫、钙、镁等营养元素与我们体内存在的营养元素和食物中的营养元素是相同的。化肥也是无毒的,化肥中的氮、磷、钾元素是自然中本来就存在的物质。同时,由于有机食品不使用化肥,产量往往比普通食品低,这就意味着要维持同样的产量,就需要更多的土地,而这,恐怕并不是我们所需要的环保。
让我们设想一个都使用有机食品的世界吧,我们可能会发现这个世界并不美好。因为杜绝使用化肥和农药,将导致病虫增加,粮食产量大幅度降低,粮食供给减少,从而引发粮价上涨,社会底层民众将面临饥荒威胁。19世纪以前,人类在种植农作物的过程中不使用化肥和农药,这是一个彻底的有机食品的世界,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很低,粮食产量的增加只能够靠多增加耕地等原始方式。由于粮食供给不足,人的平均寿命很低,饥荒也往往导致疾病和死亡。基于这样的原因,1798年,托马斯·马尔萨斯在《人口论》中提出:由于人口以几何级数增长,而食品供应只能以算术级数增长,这种供应和需求之间的差距迟早会导致战争、饥荒和普遍的悲惨生活。
但是马尔萨斯的预言并没有如期出现。1830年,世界人口达到第一个10亿;到2006年,全世界的人口达到65亿。在19世纪初,世界上仅有4.5亿公顷耕地,现在耕地则是15亿公顷。与19世纪初相比,世界人口总量增加了5.5倍,但是耕地面积只是增加了3倍多。这意味着,单位耕地面积所供养的人口越来越多。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个变化呢?可以肯定,绝对不是有机食品在供养着越来越多的人口。
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农药和化肥等新技术的发明和运用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杂交水稻这样的新物种的诞生大幅度提高了粮食产量。不难想像,如果人类都是依靠有机食品,那么这个地球能够养活多少人口?那将会带来多大的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
不可否认,化肥和农业的使用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比如由于盲目滥施农药而带来的全球性“农药三R”——残毒(Residue)、抗性(Resistance)和再猖獗(Resurgence)现象就是一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放弃使用化肥和农药,一味地追求有机食品。否则,我们不仅仅无法解决温饱问题,同时还会带来更多的社会问题。
所幸的是,市场上出售的有机食品在食品总量中所占并不多,且愿意为有机食品支付高价的消费者也很少。我们尊重那些愿意购买有机食品的消费者,因为这是个人的消费偏好,旁人无法指责。但有机食品并不因为是有机产品而比普通食品更加健康和环保。认为有机食品更加健康环保的谬见一旦流传,不仅仅会带来个人消费习惯的改变,同时还会影响一个国家的粮食政策,最终影响一个国家的民生。在国际上,欧洲一些国家受到极端环保主义者的压力,在其国内给生产者予以补贴,大力推广有机食品。同时,这些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往往设置绿色贸易壁垒来保护其国内的有机食品生产,实质就是保护其较低生产率的农业生产部门。美国和欧洲之间屡屡发生的农产品(21.06,0.63,3.08%,吧)贸易纠纷就是其中的典型。
值得忧虑的是,因为一些环保主义者似是而非的宣传,有机食品在中国似乎有星火燎原的趋势。作为一个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发展中大国,在当前农业生产率还不甚高的情况下,中国没有理由跟随一些西方国家去大面积推广有机食品的生产。而应该通过技术进步——比如杂交水稻和转基因食品——来提升粮食产量,通过加强政府监管来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关注的餐桌安全问题。同时,还要加强科普教育来驳斥那些不正确的食品安全和卫生观念,决不能指望有机食品来解决粮食安全和卫生问题。否则,中国人就永远回答不了“谁来养活中国”这个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