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中药"老字号"多不实 折射中药尴尬
- 文章作者:徐道振
笔者专门对“老字号”进行了查阅,国家商务部在2006年就颁布了《“中华老字号”认定规范(试行)》,其中满足“老字号”的条件有7项,其实只要其中的1项就能使那些假的“老字号”企业露出马脚,那就是品牌至少成立于1956年,也就是说企业至少得有52年的历史。
看看那些号称“××堂”的中药“老字号”企业,有几个能过得了这个门槛?
如今,新冒出的“中药老字号”企业像雨后春笋一样令人应接不暇,成为中药行业的一大奇观。其中尤以“××堂”最为常见,不久前广东汕头某企业在各大媒体打出更名广告,由“××制药公司”更名为“××堂制药公司”,随后便在各大媒体推出其中药产品,并号称“400年老字号××堂”出品。从这一点,人们就不难看出其更名之用心——显然是为了配合中药产品的推广而设计的一个“老字号”概念。至于为什么“××堂”就能使人联想到“老字号”中药企业,大概是因为正牌的“老字号”同仁堂、胡庆余堂等都有一个“堂”字;人们一看到“堂”,就认定是“老字号”。
去年贵州某中药企业成功登陆纽约市场,其所打的牌就是传统中成药,并且也拥有一个“××堂”的企业品种,着实起到了效果,国内很多主流媒体的记者都认为其能在美国上市,是中药“老字号”的杰出代表。但该企业今年初即由于不被市场认可,股价太低而退市。
笔者不知道今后还会有多少这个“堂”、那个“堂”的故事上演,反正现在有点蒙了,看着电视上“××堂”中药“老字号”的卖力宣传,还真得睁大眼睛辨别半天,以免被忽悠了。
不过从这件事里也看出目前中药行业的一些尴尬处境——为什么大家都争相往“老字号”上靠呢?首先,中药“老字号”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或者有但至少老百姓不知道,他们只知道同仁堂是“老字号”,所以有个“堂”字就是“老字号”了。而且,这些企业说自己是“老字号”也没人管,给这些投机的企业留下了可乘之机。
其次,这种现象多少折射出这么多年来实行中药现代化的一些尴尬,为什么这么多企业都喊“老”呢?说明“老字号”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份量,中药现代化叫了那么多年似乎并没有给市场和患者带来多少成果,顶多是弄了一些所谓的指纹图谱,所以人们依然认为中药还是老的好,即使是假的“老”也欣然接受。
再次,真正中药“老字号”企业的传承和创新需要改进,在年轻的“老字号”中药企业卖力吆喝的同时,一些真正的“老字号”中药企业却因为不会经营而慢慢消沉下去,有的甚至躺在老祖宗留下的遗产上不思进取。
笔者专门对“老字号”进行了查阅,国家商务部在2006年就颁布了《“中华老字号”认定规范(试行)》,其中满足“老字号”的条件有7项,其实只要其中的1项就能使那些假的“老字号”企业露出马脚,那就是品牌至少成立于1956年,也就是说企业至少得有52年的历史,看看那些号称“××堂”的中药“老字号”企业,有几个能过得了这个门槛?